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5-5-8 16:46 编辑
“作协”路在何方?
“作家协会”简称“作协”,我们活在一个很奇妙的体制里,各种原本该属于民间的“协会”要么一套班子两个牌子,要么干脆半民半官,有的干脆就是官办。
协会本身就不该属于官办机构,却在我们的体制内生长了几十年,以至于各种协会都攀附在这棵叫“中国特色的体制大树”下,活的很滋润。我理解作协这样的组织,应该是自由的、松散的、非政府及政党行为的,不过是沙龙或者PARTY的衍生品。而在中国,作协登堂入室,成为公务员机构,简直匪夷所思。
事实终归证明,这些林林总总的协会,越来越不应当,也不该属于官办。
作家协会当然属于这一类的组织机构。国家有“作协”,省有“作协”,市有“作协”,甚至区县都有“作协”。当然如此多的“作协”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吃官饷的,属于圈养的,体制内这边拿着薪资,那边可以揽着稿费的。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叹息,为何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反倒见不到好的文学作品,这问题说到底算是抽了“作协”会员们一个嘴巴。一个抄《讲话》几乎就差举着“红宝书”
山呼万岁的“作协”中人,你还能指望他什么?
“作协”里有多少鱼龙混杂,有多少滥竽充数大概也不用细说,看看那些苍白空洞的文字,再看看他(她)们的一脸谄媚,就该知道,我们的文学到底缺了什么。凭着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就混进“作协”,弄一顶作家的顶戴花翎,就可以招摇了。
所以,看看泛滥的各种文学评奖,就知道成色到底如何。
从备受诟病的鲁迅文学奖,到与其差不多的一些奖项,为何每一次的获奖者都会被争议,是读者过于挑剔,还是这些获奖者的作品值得商榷?
按照对“作协”的官方解释是:作协是中国各民族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人民团体何以要“官办”?很矛盾的说辞。
前一段时间湖北作协的“公案”引人关注的还有一条消息,那就是作协主席拿三份工资,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一个作协的负责人,凭什么领取三份工资?谁批准的?把作协这个原本官方定义为“人民团体”的组织机构,定义在“行政序列”本身就不合规章。
纳税人当然有权利要问:作协是干什么的,有多少作家被作协养着,养作家的钱从何而来,被养着的作家到底写出了什么?
文艺在当前的形势下,该不该打破藩篱,走向市场?把桎梏在“作协”名头上的官僚体制挪开,打碎,让真正的文学人真实面对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给他们足够的创作软硬环境?难道在当前传媒日益普及发达的今天,没有了“作协”,那些所谓的“会员”会失去依靠而感到惶恐和茫然吗?如果真是这样,这样的“作协会员”就该被清理。
一个省的作协主席,相当于厅局级别,这听起来给人一种非常怪异的感觉。
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应当充满自信,用不着花重金圈养着一群“带着使命”鼓与呼的专业户,面对这个时代,有良知的文学人,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文字表达。如果延续着“抄讲话”的笑话,莫言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可算是成真了。
作协主席铁凝女士说:作协有一万个理由存在。这话说的蛮横且骄奢。一万个理由,让你们躺在行政序列里,吃着官饷,拿着稿费,赚着名誉是吗?一万个理由为你们住总统套房,吃大餐吗?一万个理由让你们把一些马屁阿谀的东西推到文学奖项的领奖台上吗?
是时候改变“作协”官办公养的时候了,真正的有良知的文学人不惧怕市场,只有那些混迹其中的滥竽充数才会有莫名的紧张和惶恐。
随着中国足球的管办分离,我们看到了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足球将可能在一种市场行为下运作,都是协会,作协不是坚冰不可破,打开圈养,放生体制内的那些被安逸坏了,失去了灵性的作家,或许在市场法则的环境里,会激发出他们真正的创作才能和激情。
是骡子是马怕遛吗? 2015年5月8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