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15-6-26 07:20 编辑
每常说“忍”,总会立马联想起一个人,张文端公(清康熙文化殿大学士张英)。
彼时其位居宰相之职,其家人与邻居吴氏为一墙之争闹到京城,他批复了一首诗: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纷争的结局是,张家于批复后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了三尺,“六尺巷”的故事就此流传。而今桐城“礼让”石坊,也成为旅游看点。
认真推敲起来,为人处世,“让他三尺”实则并不难,难的是“又何妨”的达观心态。是理性,是善待,更是坦诚,非有大胸怀者所不能为。这种“身到心到”的境界,需要时光和阅历来累积,更需要品格和气度来抵达。
前些日子,看电视连续剧《爷们儿》,也都能窥见处世,那就是:忍。《爷们儿》这部连续剧,像是文友清衣推荐?可小2就叽歪,说演员几十岁了,满脸褶子那么老,居然演十几岁的少年,实在看不下去了。不是英雄所见也略同,好在我还是看完了,但就更迷惘:所谓“忍”,具体含义如何?何等程度为限?
电视剧讲述了从文革末到改革开放,李国生和刘全友在金钱、亲情间纠葛的诸多故事,他们是大学同学,更是数度同事,近乎兄弟情,却又错综复杂的虐心相处,当然,刘全友更像反派,在衬托李国生的伟岸——爷们儿称谓,由此而来。
我实则很不能理解李国生这个“爷们儿”,他人生的跌宕起伏几乎全是刘全友造成的,不是吗?影视作品所彰显的人物形象,时时、事事忍让,宽厚到令人发指,若非妻子“作梗”,甚至为坏事顶杠,这算哪门子爷们儿?若让我来概括,他确乎是好人,烂好人一枚,但不该是爷们儿——诚如文友筱竹说,人是有共性有底线的。李国生对坏人坏事的容忍,导致枝节横生,自我坎坷、至亲受损等,已超过围观观众的接受能力了。
这让我对“忍”字,权衡了很久,也质疑了很久。都说“忍”字心上一把刀,刀刀剜心。也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又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要怎样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忍”得过去?
倒带回放再看张英事件,那种宽厚、仁德,从容、洒脱,在我看来,不算严格意义的“忍”,更像是通达者的豁达和慈悲。世事纷繁,烦恼太多,若以忍字诀处世,难免气闷,积怨成疾。智者立足于世,胸怀大境界,又怎会被小阴霾干扰?邻里邻居的小纷扰,在尽观俗世的张英眼里那就不叫事,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既然压根儿就没当回事,自然轻描淡写、一笑了之,又何来“忍”字之说?
《爷们儿》里李国生的“忍”,在我看来也不是“忍”,那叫一个字:“傻”。傻到不能认清一个小人的嘴脸,傻到不能明辨是非曲直,傻到让人耍得团团转。孔老夫子说过一句话,“君子可欺之以方”,意思是君子可以被合理欺骗,但不会糊里糊涂被愚弄。李国生是被卖了还帮忙数钱的傻蛋,好了伤疤忘了痛的蠢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神经大条型的,谈不上“忍”,或者“不忍”。
但这世间还真有“忍”,譬如:常人之“小忍”和能人之“大忍”。
行走俗世,我们都是普通人,七情六欲免不了,贪、嗔、痴、怨便时常显现。在日常交往中,碰撞和交融,成为主旋律。很多生动的俗语,都能体现“小忍”精神,比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比如:“吃得亏,到一堆。”
以上这些,便是“小忍”。人是有社会性的,为了群体利益,也要求个体包容,退让。这就好像狭路相逢,你“忍”、他“让”,或能安然过去,设若指望“勇者胜出”,最大的可能是“两败俱伤”。故而,给他人打开通途,又是为自我留后路。若无大是大非,或大恩大怨,又何须较真?虽则心里残存不忿,也姑且“忍”了“让”了呗。
想起一则故事,“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看完了,不免莞尔,若故事真实,则拾得乃俗人一枚。你既“忍他,让他,避他,由他”,如何指望几年后“看”他下场?真若得道高僧,忍了也有忍了,让了也就让了,怎能心怀小怨,盼人因果循环?
以上是俗人之忍,“小忍”。生活中,还常见一种忍,“大忍”。
这种“忍”,从好的层面说,是大勇气,从坏的层面说,是大奸邪。是可忍孰不可忍时,他还能够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时,他依旧在忍。除了暗地惊悚,责一声“忍者神龟”外,你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切入点。
古往今来,这样的“忍者”很多:例如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例如司马迁能忍宫刑之惨;例如勾践能忍奴隶之卑;例如孙膑能忍膑刑之痛;……。
他们是有狼性的,为了攫取、为了目标,能恒久潜伏,并伺机而动。故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他们心知肚明,“小不忍则乱大谋”,既然志在“大谋”,就绝不会为“小辱”而乱了阵脚。
有此可见,“小忍”和“大忍”最大的区别,前者是心态,后者是心术。
若你身边有这么个人,既非圣人、达者,也非傻瓜、笨蛋,偏能忍辱,忍到高深莫测,忍到瞠目结舌,那么,或许你该掂量一下,并自求多福了。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