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胖哥 于 2015-8-8 09:58 编辑
读《江夏笔记,反物质畅想之一》(原创)
中财论坛笔者成功在望的文章通过对反物质的“阐述、联想和描绘”,对人类反文明和道德、破坏环境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剖审判,通过人类尚不能掌控把握的反物质对两种对立的行止进行划分,但正如正物质与反物质不能共存一样,二者一旦遭遇就会发生激烈碰撞,究竟孰是孰非,正邪本来来自一个根源“人类”,那么厮杀起来相对的能量谁都不会比谁差,结果就是你死我活同归于尽,正物质与反物质也是来自于一个根本,例如正电子与反电子都生成于电子。
作者这个思维用得不错。虽然理解上划分有些勉强,例如所谓的正反与火的关系,就人类而言,本无善恶,与各种自然现象一起共存。创造了文明的人类也制造了规则,这规则就是道德的划分――善恶。有趣的是,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大量存在正物质的世界,整个银河中反物质粒子都寥寥无几,更别说大型的反物质了。黑洞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仍然是正物质。
所谓说,邪不胜正,这个观点也不乏支持者,所以文中所言正比邪远远为多的说法倒也似乎有点意思呢。只是我们仍然明白有些认识源于我们的文明,它的反物质就是背离文明观念的反文明行止。虽然语言结构有待整理,仍然是不俗的写法,当然之前有过很多人利用不同的学科介入文学与社会了,今天读来依然饶有意思。如果文章能写得逻辑再紧密些,科学性再严谨些,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可以更清晰地对笔下的事物进行揭露和批判。
从《反物质》一文我们结合一些网络文坛的写作方向可以看出,进行原生态写作的笔者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只对身边所见的事物进行略加艺术化的复制和粘贴,不论是写实还是意识流的风格,多数笔者注重还原被定义的文学方针“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在此之上附加一些再加工,也注入感情和伦理道德,将之做为成文反映于社会。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存在的生活常态是文者们主要的描写对象,长期地对一种事物反复理解,就会形成固化思维,行为意识无法脱离既定的框架。所以我们看到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出现不同创作倾向的笔者群,例如“以复制生活形态”为主流的写实散文,这是写作最基础的形态,最容易学习和创作,最容易练习思维具象化,掌握基础字词句的应用与合成,可以说,写实在初期是不可越过的创作阶段,不论绘画还是文学、音乐,乃至所有领域,忠实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提升台阶的必要基础阶段,一旦不经拥有就随意跨越将造成缺乏基础的空心形态,在表达上无法准确,在表现上显得单薄,思想认知无法得到有氧活跃,创作的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力。
写实是创作的基础,如同绘画的速写和素描一样,文学创作也有自己的基础,记录生活常态和写景。前者能提高对事物的记录性的无意识的还原,后者能对抽象化思维向具象化形态的组织整理的把握能力,把大脑通过眼睛获得的画面数据化、文字化。通过写景和生活记录,就能够逐步提高记忆的固化能力,对事物的面貌进行较为忠实的还原,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因景抒情的能力,从而在创作的道路上真正开始前进。
我们需要回到的主体是“对事物认知的僵化”和“创作理解的模糊性”,大量的文者停留在基础的写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状态中,甚至由于对自身的过高估计停留在特定阶段就不思进取,这样的意识造成对安于现状的满足,那么思想和理解能力就会止步于现有状态,从而不能进行更高阶段的探索和进步。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文化认识的氛围下会出现不同的创作风格的群体,其中之一就是以写实为主流的创作群体。现在的中国,由于受到经济体发展的影响,快餐文化一度大肆盛行,简约和随意性极强的自由体文学大行其道,甚至抛弃了基础写实,直接架空飞行。当文化者们把视线终于拖离回来,又不得不从基础重新开始,这就导致很大一批写作者创作意识停留在基础阶段,写实而不知道写实主义,只是将生活原态临摹下来,“写实”于纸张,就算大功告成。这一类创作者几乎占有了现有创作人群的绝大多数。从而更少有进步和探索的作品。例如中财作者“房子”和“武志强”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就已经脱离了创作的基础阶段“原生态的复制”,在文学道路上走的更远。
如果初期写实作者们没有略进一步将情感和对社会的反思也加入文中的话,那么他们的创作真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临摹者”了。即便如此,也仅是一半写作一半继续临摹生活的状态。请注意写作而不是创作。创作带有明显的创造性意识,对于仅仅模仿于日常生活形态的一般笔者来说,写作更符合他们那已经固定僵化了的意识形态。如果不改变现有的低级写作认识的话,写实主义的进一步高度是无法达到的,在同一领域也会处于最低级的程度,更不要说发散思维,向多点发散或者从多点投射到单点,更进步向立体创作的领域进军。
文学者要“投眼于小处,放眼于大处”。
没有勤奋,没有创造性的认知,不能勇敢地开拓未知领域和事物,安于现状,就会逐渐思维硬化,在文学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也无法看清周围的世界究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有几位的“文学者”们了解反物质呢?有多少写作者将视野放宽投射到更广阔的大视界中去呢?终生只留在“写实”的土壤里,甚至只能临摹日常只能临摹日常所能到达的可视性范围中,若说“目光短浅”也不为过。不能将视线投向小我以外的社会,就无法真正理解社会中的小我;无法放大视野在大局观中,就会局限自身的认识向“超我”跨越;只“会”写实的人,连意识的流动也无法把握,更不要说观察意识的流向了,不努力向前去,就算身在“新写实主义”的风尚之中随波逐流的你也不能知道。
2015年8月8日8点56分中财论坛水区/注册名:糖葫芦
只是随思而笔,其偏颇与无理处当不堪一击,只做抛砖引玉的探讨开端罢了。望诸君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