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5-9-1 10:25 编辑
读文章《 清水葱子》(原创)
前言,致中财水区版主:“我只要首发在水区就好了,诸君要转要删可以自便。葫芦无礼还望海涵。只求首发时间地点在水区即可了。再致敬意!”
读中财笔者夜莺之杂文章《 清水葱子》,文章从日常调味物“葱”出笔,讨论读书做人,文章不长,味道很浓,于是交流于阅读也。因为该论坛有版权问题,全文不能转载,只是随便聊聊。
葱,家居厨房之常需,自身有膜保有一定水分,纵然无外来水分也偶有抽芽的现象。有水滋养,又在葱头根处,不过半处就极能生养,作者偶然一浇水,反倒符合了它的生长规律,本是爱水的植物也就借机生发了。犹如爱读书的人一般,本来自身因为阅历有些见识了,再读书岂不是如虎添翼般的进益。
李时珍的本事在于行医救人,而不在于写书著作,这已经是他事业有成之外的附加成绩了。是以专职写书的人应以李时珍为表率,先把本职做出成绩来,再更上一层楼为是。不要妄想脱离基础一步登天。
博览群书的益处在于兴趣所求,思想所需,这样的人博览群书,而群书内容能够更多有益于主动思想,也能增添阅历丰富知识。相对于独立的自主思想者,读书不会制约本身已经成型的自主思维模式和风格,只有没有独立思想认识和没有形成个人创作风格的人才会受到所谓“博杂”的影响,是因为自身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体系,所以才会人云亦云而不自知。
书到用时方恨少。“那是考生的事,而不是读书人的事。”我不是考生已久,就在适才也有无词汇可以形容而求助于友人的事情发生,虽然最后还是我自己想起来了。但当时就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叹息。所以这个比喻还不敢苟同。
文章一开始,如果说从葱因为一点水就发芽生长,引用原文“水真能养葱,葱真只需点水就活。需求就只有这么一点,一点点即可。葱,聪也。由此我受到启示:这养葱之道,适合养人,更适合于读书。”那么是点到即止还是略加点拨就能心领神会的意思呢?是后者可见是聪慧了。而文章作者也正是这样的认识。读书也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活学活用才是读书做人的道理。
从夜莺的文章中体会到的道理是“脍不厌细,食不厌精”,不求样式繁多,求的是所需而取,犹如一个人买衣服,需要裤子就买裤子,不会连裙子、大衣……也都买回去。
读书要活读书,不能照本宣科读死书,搞教条主义,《论语·学而》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的知识要经常复习实践去掌握它。《论语·为政》又说“温故而知新”,是说通过温习和回顾来思考而获得新的认识。如果仅仅从表面去模仿,而不能主动认识理解,那么很可能就会学成呆子。读书不在于多量,而在于深刻理解,这个道理很多人知道,但很少人可以办到,其中原因不外于不能深入理解、细致剖析。
在一本书中没有读出兴趣,并缺乏求知和钻研的习惯,一般人很难把一本书反复读上几遍,几十遍,上百遍,感性求知欲和理性求知欲并存的时候,心中就会有无穷的疑问在书中了,因为思考而“读不尽”的好书就会被不断翻开,甚至翻破……这样的道理,要求知的人才深深懂得呀。
夜莺的文章里说,“ 能专注几本好书,不说韦编三绝,能把书皮翻破,就很了不起。我想:这样的人,定成大方之家。信手拈来,妙手著文,自然不在话下。”由此而言,我们也就能体会到这篇“葱慧”文章的中心思想 “脍不厌细,食不厌精”的意义所在了。
作者后面继续说道“ 如今,书店里的那些新书,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虽然养眼,但不养人……”话说各地均有出版之不堪事,本来我以为我的乡土之地哈尔滨由于文化历史短暂的缘故,本地人文化单薄的缘故,出版商自身也缺乏厚度,所刊印之书才只求花哨“时尚”呢。原来外地也有这样的情况,可见过于追求经济,道德和教育没有跟上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不仅仅是内容在逢迎功利,就是外观也因失去文化的厚度而显得寡薄贫瘠了。
外表过于华丽,底里很容易不堪。正由于底子不厚,不求上进者才求助于衣装的富丽堂皇,使之世人得以貌取人也。纵然是南郭先生,想也可以滥竽充数了吧。如果品貌不佳,犹如东施,那么取也不得,那些豆腐渣工程又怎么能从外表欺哄世人呢?是以,耽于外表之花哨者,底里必然难堪。
书是用来读的,外观总要质朴端方的形象才好,如似观人,品貌衣装端庄纯正才是。就不会干扰继续了解内涵。如果印象首先低了,很容易以貌取人,即便是好人好书也得不到重视。既然谈文章,也可以先奉上一张相貌在浮表吧。
对文章略有异议的话搁在前边了,这样对全文也就各种意见都有了。然而文章的道理仍然是极好的至理,今人古人俱如是思想呢,可见认识到家的人,无论从哪个方向走过来,认识总有走到一路的时候,纵然不是始终同道,一时的志同道合仍是可以见得。所谓都是人类的事情,那么希望公众受益也共同是一样的真心了吧!
2015年8月30日22点30分中财论坛水区/注册名:糖葫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