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18-4-24 19:43 编辑
闲话养生 所谓养生,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如何注意养护生命,让生命在理想的状态下,以期达到天年。当然,这仅仅是字面意思而已,因为人体生命系统十分奥妙复杂且又与外界众多自然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养生实际包含着很多很多方面的内容。 但是,现今在日常生活中,倘若向自己周围的人问起如何养生时,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一句很简单的话:“生命在于运动。”并且还可以举出实例。比如说,家兔与野兔是同一物种,就因生活环境不同,致使它们的寿命长短有了很大差异。家兔在豢养条件下,食水充足,养尊处优,活动量减少,它的自然寿命只有5—8年;而野兔在野外食水无着,又处在生物链的底层,经常受到人和其他动物的袭扰,常常处在艰辛觅食或疲于奔命中,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它的活动量,亦因此它的寿命比家兔延长了近三分之一。在兔子身上似乎验证了“生命在于运动”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很久以来也有很多持完全相反意见的人,他们认为“生命在于静养”,并且也举出了实例。比如说,我国东南沿海某些地区在建造新房时,有将龟砌在墙基里,以祈永固的风俗。在一二百年后,后人翻建房屋时,墙基里的乌龟仍然活着。乌龟为何能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活这么多年呢?假如乌龟会说话,肯定会回答“生命在于不动。”呵呵,这就有意思了。兔子说生命在于运动,乌龟则说生命在于不动,这倒叫自以为聪明绝顶的人类无所适从了。 其实,自古以来对于养生的方式就有着“动”与“静”的分歧。《吕氏春秋·尽数》上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意指流动的活水不会变臭,常转动的门轴不会遭虫蛀。坚持以动养生的人也以此来证明,只有经常运动,生命才有旺盛的活力。这种说法似乎与现代自然科学“生命在于运动”学说不谋而合。但春秋末期的老子则认为“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子与《黄帝内经》的著者从千百万人的养生实践中直觉地认识到,静对于养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对养生似乎也有很独到的见解,他在《龟虽寿》里写到:“赢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两句诗的意思可理解为:寿命的长短不仅仅有天决定,(按现代的说法,寿命长短不仅取决于遗传基因)而通过后天很好的保养,也可以延年益寿。这里的保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静养”。 事实上,就养生而言,动与静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既不能只讲动,也不能只讲静,单独强调那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说生命在于运动,没错,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净化、提高免疫功能,因而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但运动的方式要因人而异,要有规律,更要掌握运动的度。如果每天高强度的运动,弄得浑身大汗淋漓,或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皆绝非正确的养生之道。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强调“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现代也有人曾呼吁:请记住,生命并不是全在运动。人的精气是有定量的,长年累月折腾,必然大量损耗。这就是为什么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极少长寿的原因。那么静呢?静就是以静养生,它是中国的传统养生理念。以静养生者并不完全排斥动,他只是将静放在第一位,认为养生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心性的修养,通过心性修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使自己能够摆脱名利恩怨羁绊,从而使心境能常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以此达到延年益寿的最终目的。应该说,正确的养生方法是劳逸结合,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动静结合以达到平衡。 除此之外,心胸开阔,处世豁达,不迷信神佛,不浸淫丹药也是养生延年的重要因素。古代帝王中,迷信鬼神,四处寻求灵丹妙药以求长生不老而适得其反者,莫过于被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的嬴政。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功越千世;但他身体欠佳,又很迷信,于是听信方士妄言,先是服食丹药,后又令齐人徐福到海上寻找不死仙药而不得,又受巫师蛊惑尊神的旨意“游徙四海,避祸远灾”,最后的结果是,他那孱弱的生命在不停的游徙颠簸中呜呼哀哉。梁武帝称帝之初,生活节俭,励精图治,也可算的上一代明君了,但他晚年耽于佛事,不理朝政,并曾三次舍身事佛,虔诚异常。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竟在侯景之乱中饿死在台城僧寺中。以此看来神佛之事是虚妄的,指望求神诵经来求得长生不老或成佛作祖,简直是枉费心机。 不过,历史上也不乏对生死之事很看得开、很豁达大度的帝王。《世说新语·雅量》载,“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夜,桦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汝一杯酒,自古岂有万岁天子邪!’”这段话的大意是:晋孝武帝太元年末,彗星现于天空,孝武帝司马曜心里很厌恶。(因彗星出现在天空,预示着帝王将有血光之灾。虽然厌恶彗星出现,但他对可能的死亡表现的很从容。)夜晚,司马曜在桦林园中饮酒,他举起酒杯对着彗星说:“长星,敬你一杯酒,自古以来哪里有活一万岁的天子啊!”这种心态是很令人敬佩的。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虽为女流,然她豁达超然的处世态度丝毫不逊于须眉。她称帝之初,徐敬业起兵讨伐,队伍声势浩大直逼长安。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檄文中痛骂武则天身事父子,惑乱宫闱,杀戮兄姊,人神共弃。令人意外的是,武则天看了后,非但没有发怒,还连连称赞骆宾王好文笔,并且责备宰相没有任用这样的人才是失职。这样的心胸,如此气量,非常人所能有。得益于豁达的心胸,武则天享年81岁,这在当时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的封建时期,可算难得的高寿了。 事实上,人的一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身上背负的包袱越少,你走的路程就越远。 上文说过,养生包含了很多很多内容。除了“以静养性”,“以动健身”和豁达坦荡的心境外,还有诸如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饮食结构的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是养生的重要因素。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我邻居一位长者给我口授的一首打油诗,就拿来与大家分享吧。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墙中藏; 谁能跳到此墙外,不是神仙也寿长。 朋友,您跳到墙外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