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国学堂 【信】<<母亲的遗书>>
查看: 4541|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母亲的遗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4-24 22: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诗夊哥 于 2016-5-24 19:17 编辑


                              信<<母亲的遗书>>

             既然可恶听其师傅闲过全部删除我的帖要  要  要的指令,盼盼劝不住他,我自行删帖,请可恶将我在本版全部的帖删掉吧!



      今天西门庆卖烧饼(可恶)做版主,我的被首版可馨置顶才两天的小小说<<归来兮>>去哪里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6-4-25 07:5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诗夊哥 于 2016-4-25 08:29 编辑





                                                                留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4-25 09:4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4-25 09:47 |只看该作者
过会来读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4-25 10:13 |只看该作者
哇,原来是红二代啊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4-25 10:16 |只看该作者
母亲留下的遗物 啊,看来母亲一直喜欢文学,到最后还用文字留下家史,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4-25 10:2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诗夊哥 于 2016-4-25 20:44 编辑

                                                            看遗书  学历史
                                                                          
                                     第一次东征

第一次东征是指1925年(民国十四年)2月至3月,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广州革命政府所属部队在广东东江地区对军阀陈炯明部的进攻战役
       第一次东征 时    间 1925年(民国十四年)2月至3月  广州革命政府 起 因 讨伐陈炯明

第一次东征东征起因
1925年2月1日,在中共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广东革命政府开始了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
这次东征的主力是
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任东征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东征军参谋长,周恩来兼任东征军的政治部主任,他们亲自出征。当时在粤军二师任参谋长的叶剑英奉命投入了东征之战。由于叶不仅参与指挥,还冒着枪林弹雨,往来于友军之间进行联络,协攻敌人,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这次东征在中共全力支持下不仅把战斗进行到底,并且攻下了淡水城,奠立了第一次东征胜利的基础。

第一次东征主要人物
蒋介石周恩来叶剑英

第一次东征过程

第一次东征时间
1924年冬,占据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离广州北上的机会,在帝国主义和
北洋军阀的支持下,自称“救粤军总司令”,向其所部下达进攻广州的作战命令。为统一广东,顺利北伐,广州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15日发布《东征宣言》,组成以杨希闵为总司令的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军。

第一次东征人数
东征联军约5万人,于2月1日,分三路向陈炯明部发起进攻。军阀陈炯明军共6万余人,以林虎为总指挥,洪兆麟为副总指挥,编为7个军和5个独立师,正向广州进逼。东征联军以粤军与黄埔军校校军组成右路军经虎门攻击前进,先后攻占东莞、石龙、樟木头、平湖、深圳等地,在击溃广九路(广州至九龙)上的陈军后,于14日进至陈军的东江门户淡水城郊。

第一次东征细节
在攻打淡水的作战中,黄埔校军以10名军官和100名士兵组成的“奋勇队”,15日拂晓发起攻击,仅用半个小时就率先攻进城内。陈军洪兆麟部2万余人由惠州前来增援。校军和粤军第2师以一部兵力进行阻击,将洪部击溃,并乘胜向敌追击,一举攻占平山,尔后,决定置惠州孤城于不顾,继续挥师东进,相继攻占海丰、陆丰等地。陈军将领洪兆麟、叶举见大势已去,遂脱离部队,从海路逃跑。东征联军的右路军兵分三路,向潮州汕头方向扩张战果,于3月7日攻占汕头。当黄埔校军协同粤军在淡水、海陆丰、潮汕等地与洪兆麟部决战时,陈军第1军军长林虎见有机可乘,即率部从紫金、五华抄袭右路军后方,企图与洪兆麟、叶举残部前后夹击右路军。右路军从揭阳、普宁迅速回师迎击林虎军。广州大本营为支援右路军的作战,及时调驻江西的粤军第l师陈铭枢旅和吴铁城警卫师等部增援东江前线。3月10日,林虎部进占河婆墟,截断了右路军与广州的联络线。右路军决定除以许济的第4师坚守潮汕外,以校军和张民达的第2师从正面迎击陈军,以陈铭枢旅及欧阳驹师出河田,击陈军之背。3月13日晨,正面迎击林虎军的教导第1团干余人,在晋宁以西的棉湖首先与对方接触。因为此时右路军的左右两翼还未如期投入战斗,校军教导第1团官兵遂与陈军数万人展开激烈的战斗。17时,校军教导第2团赶来支援,突袭陈军司令部。林虎当晚即率残部夺路溃逃。校军官兵遂发起追击。林虎收集残部退至兴宁,与东征联军形成对峙。3月20日拂晓,东征联军各部对兴宁发起总攻。战至当天日暮时分,攻占兴宁。与此同时,东征联军的右路军又攻占了五华、
梅州市梅县区、蕉岭、大埔等区县,洪兆麟残部逃往粤闽边境;林虎残部退入江西,潮(州)梅(州)地区全部为东征联军收复,困守在惠州孤城的陈军杨坤如部见援兵无望,出城向东征联军投降。东征联军左路滇军遂进入惠州。至此,第一次东征作战结束。

第一次东征历史意义
第一次东征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组建新军队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至此,广东全境统一于广东革命政府管辖之下。这不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也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转自网上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4-25 10:2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诗夊哥 于 2016-4-25 20:42 编辑

                                                          第二次东征

        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至11月,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广州国民政府东征军在广东地区对军阀陈炯明残部的一次进攻战役。

名    称 第二次东征 地    点 广东 时    间 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至11月 参战方 广东国民政府军,军阀陈炯明残部 结    果 陈炯明残部战败 主要指挥官
蒋介石陈炯明
第二次东征东征军组织领导者及将领:


蒋介石,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指挥。
周恩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
汪精卫,国民政府主席委员、军委会主席、东征军党代表。
胡汉民,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委会委员。
何应钦,第一纵队纵队长,东征军中路指挥。
李济深,第二纵队纵队长,右路指挥。
程潜,第三纵队纵队长,左路指挥。一次东征5月20号时被任命为东江讨贼总指挥
刘尧宸,第四团团长。在进攻惠州时不幸中弹阵亡。
陈炯明“救粤军”将领:
陈炯明,救粤军总司令
刘志陆,救粤军总指挥。
李易标,前敌总指挥。
洪兆麟,指挥。
叶举,指挥。
林虎,东路总指挥,第一军军长
洪兆麟,东路军副总指挥
刘志陆,第二军军长
李易标,第四军军长
谢文炳,左路指挥。
王定华,中路指挥。
林烈,右路指挥。

第二次东征战争过程
1925年9月,原已被打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
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再次叛乱,重占潮州、汕头;盘踞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与其配合,企图向广州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广东省的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遂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东征军辖第1、第2、第3纵队,由总指挥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向东江地区陈炯明残部发动进攻。10月14日,东征军在省港罢工工人、东江农民的配合下攻占惠州,尔后,兵分三路,向东江腹地继续进攻。11月4日,东征军收复潮州汕头,28日后,又攻占五华兴宁梅州市梅县区大埔,乘胜追击残部,直至闽边永定一带。至此,陈炯明残部流窜于闽赣边,再也无力袭扰东江。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另一部又先后消灭了邓本殷在高州、雷州及海南岛的部队,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趋于统一,为国民革命军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奠定了较为稳定的后方

                                                    蒋介石在第二次东征的表现   

一九二五年十月初,因陈炯明叛军主力垮而未亡,仍为重大威胁,大本营命令蒋介石率军第二次东征,蒋即兵分三路向东江地区进发。在蒋指挥下,东征军一部与陈部激战三日,克惠州。东征军另一部仅以两个营的兵力,与叛军洪兆麟、谢文炳部八千人激战于海丰,十月二十二日收复海丰,生俘大批敌军。东征军又一部,乃于十月二十七日与叛军一万余人激战于华阳,先为敌所困,后因蒋驱援军赶到,而击退叛军。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五日,蒋介石终于率军收复东江,将陈炯明叛军全数消灭,取得了第二次东征的胜利。为此,八九年后的中国大陆史家又写道:“在第二次东征的具体战斗过程中,蒋介石亲临前线指挥,有关作战的命令与电文来往频繁。”

  一九二五年十至十一月,即第二次东征期间,蒋介石在随军指挥潮、梅战斗时,因得知粤南军阀邓本殷进窥广州,阳江、罗定、云溪各县亦已被占。蒋当机立断,令李济深率独立第一旅及第三十四团回援,并命第十一师待命。当东征军平定北江后,蒋又立即增兵南路,命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任南路总指挥,分兵四路,会攻南阳。十一月七日克阳江,二十三日克廉江,邓本殷退琼州。蒋即命李济深所属第十一、第十二两师负责肃清琼州之敌,李部遂渡海作战,琼州终克,邓本殷被消灭。

  因蒋介石上述一系列军事胜利,使革命政府“底定广东”的愿望迅速达成,蒋从此被政府与民众“倚为长城”。对此,中共党魁陈独秀曾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二日在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现在蒋介石先生手创了有力的党军,用这包打军阀绝不扰民的党军,不顾成败利钝地肃清了那些拉夫开赌、苛税苛捐、各霸一方,历年扰害广东人民的滇、桂、粤各派小军阀,以图广东军政财政之统一,这不但为国民党建立了惊人的勋劳,并且为已死的中山先生出了多年力不从心的怨气。中山先生及他手创的中国国民党,倘若没有这几个月国民政府一面肃清内部恶势力,一面反抗外部恶势力的坚决举动,几乎使人民怀疑到什么三民主义,什么革命事业,都不过是欺骗人民的鬼话了!”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三日和三十日,陈独秀又在《向导》周刊上发表文章,称“蒋介石是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实行三民主义的革命派。”

  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蒋介石迅速底定广东,既对中国国民革命之广东根据地的真正建立功莫大焉;更为其后领导北伐打倒军阀的大业,奠定了至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转自网上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4-25 10:2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诗夊哥 于 2016-4-25 21:00 编辑

                                陈炯明叛变到底是对是错? 2006-10-13 11:44 浏览 24502 次


陈炯明(1878年-1933年),粤系军事将领,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袁世凯。他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在广东的发展。他在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他的部下不满孙“过河拆桥”对待陈,于1922年6月围攻总统府,意在驱逐孙中山离开广东。孙中山逃到永丰舰。孙于次年收买陈手下部将,陈于是遭到所有效忠孙中山的军队的讨伐,被迫离开广州。孙派人暗杀邓铿,并将责任推到陈身上。1925年他的残部被李宗仁等的桂系军摧毁,逃到香港,创建中国致公党,任总理,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奔走。后病卒于香港。

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颇有建树,且作风廉洁。主张“
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认为孙中山的北伐革命不切实际而反对。其对广东的贡献有:

政治上,实施“
联省自治”,使广东成为全国的“模范省”。建立了现代的政治机构,如: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运行有序。推行基层民主和自治,精兵简政,与民休息。
经济上,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企等,使广东在民国期间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育上,私立学校兴盛,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请陈独秀任省教育长。
社会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绝烟赌,使之绝迹,民风大好。

陈炯明与孙中山

中国近现代史上,陈炯明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在一般人印象里,陈炯明是背叛孙中山的反动军阀,其罪证之一,就是1922年6月16日的炮轰总统府,逼得孙中山化装出逃上海。然而,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不是以尊重史实的态度,把历史事件放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作客观的考察,还是率由旧章,简单地用“乱臣贼子”、“犯上”、“弑主”、“逆伦反常”之类封建罪名,作为定谳,实在无助于重新厘正这笔历史旧账……

根本分歧

陈炯明于清末广东法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是维新运动所培养出来实行立宪的人才。他早年参加同盟会,策划了广东独立。辛亥革命后,他主政广东,致力于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模范省,禁烟禁赌,改革教育,发展经济,提倡新文化运动,邀请陈独秀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和报纸,推行地方自治,民选县长、县议员。

陈炯明和一般军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具有民主思想,反对军治、党制,提倡民治。这就未必为国民党人以至孙中山所同意。孙中山的理想是成立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领导全国革命,他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他眼里,人民是“无知可怜”的幼儿,革命党则是保姆,他说: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居正:
《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陈炯明并不赞成此说,他曾经批评: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陈炯明所倾心的,是
联省自治

“五四”运动后,一些文人学者认为,既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全国,与其连年征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再实行联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通过武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联省自治者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北美13州经独立战争脱离英国后,经由11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进而建立“联邦”的历史。这似乎为久经战祸、渴望和平统一的国人提供了另一可行选择。因此,联省自治的主张一经提出,不仅风靡南方各省,而且迅速波及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省份。

陈炯明对联省自治尤为心驰神往,1921年2月,他在
《建设方略》一文中,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陈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然而孙中山成立正式政府和选举总统的主意已定。1921年1月12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复会。孙中山号召国民党人,像推翻清政府、袁世凯那样,再发动一次全国性的革命,来推翻北洋政府,他宣称:“北京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我等要造成真正民国。”

总统选举

对孙中山的主张,陈炯明等人则不以为然:依总统选举法,总统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须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选举总统会,现在广州的旧国会议员才两百多人,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这岂不是自毁法律吗?和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一旦广东成立正式政府,结局只有一个: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之中。什么地方自治,什么建设模范省,统统都变成镜花水月。

孙中山则以为陈炯明的保境息民怀有私心,他的性格,是认准了的目标,便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成败利钝,在所不计,此亦所谓“知难行易”也。陈派的人最终拗不过孙中山。1921年4月7日,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在这个大纲中,只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也没有规定政府的组织架构。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均由大总统“乾纲独断”。

会议采用记名投票,“以示负责”。结果孙中山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废票一张。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

正如陈炯明预料的一样,孙中山当选总统和西征、北伐,仅仅是一件事情的三个环节,它们是紧紧相扣的。

6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叶举为前敌总指挥,开始第二次粤桂战争。粤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楔入广西境内,8月初,进驻南宁。

随后,孙中山派邹鲁到广西,敦促陈炯明出师援鄂,并由广东政府接济军费400万元。但陈炯明说,粤桂战争花费巨大,能动用的钱差不多都投进去了。他想尽一切办法,也只能筹到200万元,还要等北伐军出发以后才能付出。双方信使,徒劳往返,无济于事。孙中山亲赴南宁,当面向陈炯明晓以大义。结果陈炯明仍然主张先定省宪,以确立民治的基础;再议国宪,循序渐进地推进统一。他说自己并不反对北伐,只是现在兵疲将惫,囊空如洗,根本不可能远征北方。

10月29日,孙中山在梧州设大本营,一面派汪精卫回广州筹饷,一面躬亲督师,溯江北上,向桂林前进。他愤然表明:“我已立誓不与竞存(陈炯明字)共事。我不杀竞存,竞存必杀我。”(
《华字日报》)1922年6月24日)遂有把手枪交给黄大伟,令其刺杀陈炯明之举。(章太炎:《定威将军陈君墓志铭》,载《广州文史资料》第9辑,此事亦经黄大伟本人撰文证实)

邓铿之死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1922年2月3日,孙中山决计取道湖南,进兵北伐。但由于连年被兵,湖南方面无论是当局还是人民久已厌战,所以宣布保境息民,公开拒绝北伐军假道。入湘计划于是告吹。

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会议,决定班师回粤,改道江西北伐。这时广州发生了一件凶案。

3月21日,陈炯明的亲信、负责为北伐军在后方筹划的粤军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公干回省,在广九车站突然遇刺,两天后身亡。国民党官史一向说邓铿是被陈炯明暗杀的,然而,从目前的史料看,这种说法大可质疑。据罗香林记述:“公知凶手所自来,且身中要害,知不能免,急命司车者驶回省署,告陈公(炯明)暨家人亲友以后事。”(罗香林:
《革命先烈邓公仲元传》)《陈炯明叛国史》也说:“邓被刺后,抬入总司令部,曾向大众叹气言曰:‘我知参谋长地位危险,何必自己人杀自己人。’有问凶手为谁者,邓又叹气,谓:‘我认得,真不料他杀我。’”

如果邓铿认得凶手与陈炯明有关,他怎么会在受伤后马上返回省署(陈炯明办公的地方),又命人通知陈炯明呢?后来陈炯明辞职离开广州时,“邓仲元(铿)夫人及邓之介弟闻讯,赶至车站送行,陈与之谈话甚久,语及邓仲元身后时局之状况,相对泣下。”(《申报》1922年4月30日)可见邓的亲属都不认为陈炯明是幕后黑手,陈邓两家还一直保持着通家之好。

密切关注局势发展的驻穗美、英两国领事馆也认为,刺杀邓铿,是孙派国民党人所为。美国副领事在1922年4月4日有一份报告说:“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我从外国情报探得两报告,一说是广西系所为,另一说是国民党,以警告陈炯明而下毒手。”英国总领事在4月22日也有一份报告说:“国民党谋杀陈炯明的参谋长邓铿,现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邓铿之死,对孙陈间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关系,可以说是致命一击。有一种说法是,陈炯明不愿全力支援孙中山的北伐,孙中山为解兵马粮饷之忧,必欲除之而后快,是以杀陈手下的第一大将,以收杀鸡骇猴之效。(汪荣祖:《邓铿之死真相探索》,载《李敖千秋评论丛书》,1990年2月)

4月9日,孙中山决意变更计划,令在桂各军一律返粤,潜师而行,到了梧州,陈炯明才知道。孙中山让廖仲恺转告陈炯明:一、陈炯明参加北伐,二、筹措500万元的军费。陈炯明无法接受孙的条件,遂被罢黜。

举兵北伐

4月23日下午,孙中山在越秀山总统府召开全体幕僚会议,决定行止。大本营内,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暂缓北伐,先清内患,解决“陈家军”;二是立即转道北伐,避免与陈炯明直接冲突,双方仍留转圜余地。

孙中山赞成第二种意见,“竞存叛迹未彰,在桂粤军数年奋斗,犹欲保存”,因此,他决定亲自督师北伐,“两广仍交竞存办理,给以殊恩,当能感奋”。

孙中山急图北伐,与北方形势的发展,不无关系。4月下旬,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与奉、皖军阀一直有秘密接洽,结成三角同盟。孙中山深感这是联合奉、皖军阀,夹击直系的千载良机,必须立即出兵策应,他已无暇顾及解决陈炯明问题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直奉开战,仅及一周,奉军便被吴佩孚击败,狼狈退回关外,南北夹击直系的计划,化为泡影。但南方的北伐,却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了。

5月9日,孙中山在韶关大誓三军,旌麾北指。“出师宗旨,在树立真正之共和,扫除积年政治上之黑暗与罪恶,俾国家统一,民治发达”。然而,当孙中山谋求与奉、皖结盟时,已经把北伐降格为一次普通的军阀战争了。

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辞职。由于孙中山曾一再发表政治宣言,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将同时下野。因此,舆论普遍认为,徐世昌下台后,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终现一线曙光。6月3日,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联名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可见这个要求在当时是颇得人心的。

炮轰总统府

驻守在广西的粤军,在听到陈炯明下野的消息后,顿时沸反盈天。5月8日,孙中山委任陈炯明的部下叶举为粤桂边督办,以示对粤军的信任。然而叶举并不领情,5月20日,他率领六十多营粤军,突然开入省城。

粤军虽然打着迎陈复职的旗号,但内部已经开始分化。一派要求陈炯明马上回省,恢复所有职务,镇摄大局;另一派则不满陈炯明对孙中山的态度过于软弱,希望由叶举来领导粤军,与孙中山彻底决裂,如果陈炯明不同意,就请他出洋,或者继续留在惠州休养。5月31日,上海《申报》的一篇文章,透露了粤军内部的分歧:“现在陈之部曲,亦分两派,一主张陈氏即速回省,则大局立定;一主张陈氏不可造次,俟解决完妥后,始可返省。”

陈炯明则在惠州隐居。各界吁请陈炯明回省的函电,铺天盖地,见诸报端;前往劝驾的使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甚至连陈独秀也到了惠州,劝陈炯明不如加入共产党,领导华南地区的革命。

6月1日,孙中山率领两营警卫,从韶关返回被粤军重重包围的广州。6月2日,孙中山在总统府设宴招待粤军将领,竟没有一个高级军官应邀前来,只来了几个中下级军官。他对那几个小军官说:“告诉你们的长官,不要以为据守白云山,便可胡作非为,我立刻上永丰舰,升火驶入东江射击你们,连你们的根据地也一并铲除!现在东江水涨,永丰炮舰可以直行驶入陈炯明的老巢!”

孙中山一连拍了三封电报,要求陈炯明立即到广州面商一切,又派人到惠州催驾。但陈炯明拒绝在这个时候到广州。他说,在省城军队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广州。显然,他不希望被人误解。陈炯明曾经说过,一旦粤军叛孙,则“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他所不愿意看见的。

然而,局势在继续恶化,6月3日,叶举宣布广州戒严,大街通衢,遍布岗哨。6月12日,孙中山邀请广州报界出席茶会。他决心通过报纸,向陈炯明摊牌,他宣布:我下令要粤军全数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压服他。人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讲大话),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而是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但残害六十余营的军人,且惊动全城的居民,不免过于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们终不罢休。我只望报界诸君,主持正义,十天之内,做足工夫,对于陈家军,加以纠正。陈家军若改变态度,即不啻如天之福,万一无效,就不能不执行我海陆军大元帅的职权,制裁他们了。(《申报》1922年6月19日)

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就在这危急关头,“陈炯明在惠州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信大意说孙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胜固好,如其失败,我以陆军部长身份暂将部队调返东江训练,做充分准备,到时仍可收拾残局。陈猛荪持信送到郑仙祠。叶举阅后,当着陈猛荪的面将信掷落地上,说陈炯明不知军事,还说:回东江哪里找吃的?叫陈猛荪回报陈炯明事情已不容不发……陈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彭智芳:《叛孙前后的陈炯明部队》)

叛乱终于发生了。6月16日凌晨,粤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登上军舰,海军宣布和叛军开战。饶是如此,这场叛乱同谋杀还是有点差别,因为叶举等人并不想致孙中山于死地,只想将孙赶出广东,所以他们在开炮前让人打电话给孙透露了消息,让他赶快逃跑。他们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面蔡元培等人所提出,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晨报》,1922年6月4日,并参见袁伟时先生相关分析:《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载《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三期,2002年6月29日)

孙中山与陈炯明的政治分歧,几经波澜起伏,最终不得不诉诸武力,以悲剧收场。



                                                         转自百度网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4-25 10:26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留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4-25 10:26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诗夊哥 于 2016-4-26 23:06 编辑

                                                              看遗书  学历史


                                                                                 东江纵队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
东江纵队是在
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 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2]

本    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创建武装
反映东江纵队成立的油画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在此前后,中共广东省委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指示,派一批共产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12月2日,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在惠阳周田村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12月下旬,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员会及宝安、增城党组织领导的东莞模范壮丁队等几支武装在东莞苦草洞进行整编,成立了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两支武装共200余人。[2]
1939年初,经与东江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这两支武装分别改番号为
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和第4纵队直辖第2大队。9月,日军再次在大亚湾登陆,两支游击队主动袭击日军,先后收复大鹏半岛沙鱼涌宝安县城南头,并在横岗伏击战中,毙伤日军30余名,迅速扩大了影响。广大群众、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踊跃支援和参加抗日游击队。至年底,两支游击队共发展到700余人。
1940年3月,两支游击队遭到
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被迫向海丰陆丰转移,途中被追击堵截,损失严重,最后剩100余人。

东江纵队重返敌后
东江纵队使用过的武器
1940年8月,曾生王作尧等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游击队应返回东莞、宝安惠阳坚持敌后抗战的指示,率部重返东宝惠地区。中共广东省委派省委常务委员、东江特别委员会书记林平(尹林平)到宝安上下坪召开游击队的干部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方针,将部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第5大队。整编后,林平兼任两个大队的政治委员,梁鸿钧负责军事指挥,曾生、王作尧分任大队长。两个大队分别进入东莞大岭山区和宝安羊台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1月,第3大队首先在黄潭击退进犯的日军,毙伤日军数十名。尔后,两个大队不断袭击日伪军,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
1941年6月,第3大队在民兵的配合下,把进犯大岭山区的600余名日伪军围困了两昼夜,毙伤日军大队长以下50余名。第5大队在羊台山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毙伤敌70余名。两个大队在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斗争中,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到1941年秋,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武装民兵1000余人,建立了广州—九龙铁路以西的大岭山和宝安—太平公路以东的羊台山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
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同时占领香港。游击队即派出武工队进入香港、九龙地区,开展城市游击战,建立新的游击基地。游击队还先后建立了海上中队和护航大队,开展海上游击战,袭扰日军海上运输线,保护渔民和商船往来。香港沦陷时,有一大批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国际友人滞留港岛,处境十分危险。抗日游击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先后从香港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700多人,一些国民党官员和眷属、遇险的美国航空队飞行员以及港英官兵和荷兰、比利时、印度等国的人士近百人,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张文彬到羊台山抗日根据地的白石龙村召开游击队干部会议,总结了部队对敌斗争的经验,成立了以林平为书记的中共广东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东江和珠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并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编为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林平任政治委员,部队编成1个主力大队和东莞、惠阳、宝安、港九4个地方大队。此时,游击总队建立了电台,从而能及时直接得到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4月以后,东江地区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与日伪军勾结,不断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围攻和经济封锁,加上这一年东江地区发生严重旱灾,根据地军民处境十分困难。游击总队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关于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对游击队势在必打、志在消灭的方针,要依靠群众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的指示,开展整风学习,统一了干部思想,部队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自力更生战胜困难,坚持抗战,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渡过难关,取得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胜利。
东江纵队斗争形势图
1943年1—10月,游击总队向日伪军主动出击,拔除了广九铁路及宝太公路、莞城—太平公路沿线的一批据点;争取了伪军1个营反正,2个连投诚;海上独立中队以少胜多,在大亚湾全歼伪海军1个大队。
1943年11月,日军发起了打通广九铁路的进攻作战。中旬,日伪军出动七八千人,号称“万人扫荡”,在空军配合下,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实行“
铁壁合围”;下旬又对羊台山抗日根据地实行“多路围攻”。游击总队在杀伤一部日伪军后,巧妙地跳出包围圈,转向外线袭击敌人,经过一个多月的顽强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收复大片失地,使广九铁路两侧的解放区连成一片,卡住日军南线交通运输的咽喉,破坏日军的战略部署,策应了美、英盟军在太平洋对日军的反攻作战。此时,游击总队发展到3000余人。

东江纵队发展壮大
为适应斗争需要,游击总队于1943年12月2日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个主力大队、5个地方大队和1个护航大队。纵队成立后,大力加强部队建设,广泛开展杀敌竞赛和扩军竞赛,不断向日伪军发动进攻。
1944年上半年,仅广九铁路以西的部队就歼灭伪军20多个连,迫使伪军1个营和1个暂编团团部100余人投诚;
港九独立大队积极开展城市游击战,炸毁了香港启德机场的油库和九龙第4号铁路桥;护航大队在大鹏湾海面俘获日军武装运输船3艘。6月间,日军出动配合进攻湘桂线。为钳制日伪军,东江纵队沿广九铁路、宝太公路等交通线广泛出击,先后全歼广九铁路常平、平湖等站的伪军、伪警大队。同时,东江纵队还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粤北挺进,一度解放清远县城。
1944年2月11日上午9时许,29岁的中美联合空军飞行指挥员兼教官克尔中尉率领第十四航空队20架战斗机从桂林起飞,护卫12架轰炸机袭击日军在九龙的启德机场。激战中,克尔驾驶的
P-51野马式战斗机击落2架日机后不幸被炮火击中起火,负伤的克尔无奈弃机跳伞降落到启德机场北面的新界。在日军展开地面大搜捕的危急时刻,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紧急行动,冒死抢救保护了克尔。
东江纵队文工团
1945年春,东江纵队派出两个支队挺进东江北岸,开辟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江北抗日根据地。5月,纵队领导机关由东江南岸转移到博罗县罗浮山。8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粤北发展的指示,在珠江纵队一部配合下,集中主力1000余人挺进粤赣湘边区,准备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开辟五岭抗日根据地。此时,部队发展到9200余人,辖9个支队,并先后成立了江南、江北、粤北和东进4个指挥部,活动地域由东江两岸扩展到广州市郊区、粤赣湘边区和海陆丰地区。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华南日伪军在国民党当局的指使下,拒绝向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缴械,东江纵队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立即向日伪军展开进攻。至9月底,收复城镇60余处,歼灭日伪军1000余名。

东江纵队纵队改编
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主力以及包括珠江纵队、
韩江纵队及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部分骨干北撤山东省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留在广东的人员,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骨干。

东江纵队历史评价
七年中,东江纵队在远离中共中央,难以取得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战场直接支援的困难条件下,与
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和粤中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人民武装共同坚持了华南的抗日战争,经历大小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部队发展到1.1万余人,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一支主要力量。

东江纵队特点精神
东江纵队的政治教材
一是东纵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
二是东纵组成人员中,知识分子多,港澳同胞多,归国华侨多,女战士多,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较高并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是东纵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进到敌占区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
四是东纵抢救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精英,保护了我国文化瑰宝。
五是东纵抢救了一批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赢得盟军信任,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
六是东纵对三年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江纵队历史地位
一是东江纵队是日军全面入侵华南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举起的敌后抗战的旗帜。东江纵队的前身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华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组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榴花阻击战、百花洞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人民武装对日军的较早的有组织的典型战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华南敌后抗战方针,最早在东江纵队得到落实。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二是东江纵队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共中央确定东莞为华南抗日纵队的受降地区,朱德命令侵粤日军派出代表到东莞地区投降。
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中共“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东江纵队的评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华南游击队即包含东江纵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祖国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2]


                                                     转自百度网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6-4-25 11:2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4-25 16:2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4-25 20:0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沈盼盼 发表于 2016-4-25 10:13
哇,原来是红二代啊

许多红二代只是平常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6-4-26 02: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红一代精神是非常可敬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6-4-26 12:0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闲窗梦 发表于 2016-4-26 02:10
红一代精神是非常可敬的。

希望常看到您的诗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4-28 20:0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沈盼盼 发表于 2016-4-25 10:16
母亲留下的遗物 啊,看来母亲一直喜欢文学,到最后还用文字留下家史,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

她是初中毕业生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4-28 20:48 |只看该作者
那时的初中,也是很高的文化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4-29 16:31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4-29 20:0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沈盼盼 发表于 2016-4-28 20:48
那时的初中,也是很高的文化了

当时的中国,很多人是文盲。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6-5-1 20:1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5-2 10:0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闲窗梦 发表于 2016-4-26 02:10
红一代精神是非常可敬的。

欣赏您的诗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5-3 18:4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6-5-4 21:26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img][img][/img][/img]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6-5-6 18:03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诗夊哥 于 2016-5-6 22:16 编辑

                             看遗书  学战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44军131师

                                                       在战火中再铸辉煌


      回顾滚滚的历史长河,看那无数英雄以血与火铸就了闪光的辉煌战绩。在祖国最北之边陲,白山黑水,以至富饶的南国之滨,留下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四野战军44军131师将士们的足迹。这支英勇善战之师,转战神州大地,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赫赫战功!今天,让我们回顾她走过的征程吧!
一、源于辽吉
      131师起源于东北辽吉大地,是由辽吉军区所辖部队组建而成的。
早在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刚刚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便立即发电向东北进军的命令。从晋察冀平原、延安总部、山东战场太岳山区等各解放区入东北的有十一万军队、两万干部。为了实行统一指挥,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以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由东北抗日联军改编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含东北军区司令部)。我东北人民自治军,遵照中共中央的命令,从日伪手中解放了整个东北地区。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调动以他的嫡系部队为核心的近百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来争夺东北,妄图以他的优势一口把东北吃掉。一场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伟人的解放战争由此而拉开了序幕。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东北民主联军所辖部队,西满军区,下辖辽西(辽吉)军区,司令员先后为邓华、聂鹤亭,政治委员陶铸。辖新编第24旅,保安第l、第2旅,第1、2、3、4、5军  分区,这是l 31师最早之前身。
      1947年夏季攻势之后,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两个月的休整,组建了第7、8、9纵队。第7纵队成立后,司令员为邓华(兼),政治委员先后为陶铸(兼)、吴富善。辖第19、20、21师,其中20师为131师的前身(下属第58、59、60团即为第391、392、393团之前身)。
二、转战东北
      1947年6月上旬,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主要兵力,攻打四平,以第一纵队、辽吉纵队全部、第6纵队一个师和五个炮兵营,还有其他纵队负责阻击敌援军。6月9日各攻城部队向四半地区集结。6月1 4日下午,我军数百炮火齐发,对四平域防御工事展开猛烈轰击。敌人对我军阵地也进行狂轰滥炸,我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适时发起进攻,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城防,进入巷战,经过15天的激战,东北民主联军占领了四平市区西半部。其时,作战正酣,由于敌援兵已经出动,我军改取佯攻,以吸引敌军,求得在运动中歼灭其有生力量。6月3 0日我军奉命撤出战斗。这次攻坚战,虽然最终没有攻下四平,但歼敌一万七千余人,取得可观的战果,还积累了攻城的经验。(此时,第7纵队尚未组建,第7纵队的前身辽吉纵队全部参加了这场战役。)
      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从隐蔽集结地区,轻装向敌展开奔袭和追击。第7纵队攻克法库、彰武等地,使陈诚“维护中长,保护海口”的第二战略计划彻底破产。
      1947年10月9日,第7纵队强行军50公里,奔袭包围新立屯,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暂57师的两个团(欠一个营)及保安队一部,俘师参谋长以下3 5 00佘人,11日攻克黑山,如一根钉子扎在北宁路上。
     1947年12月28日,第2、第7纵队主力对彰武发起攻击,仅经
5小时激战,全歼国民党守军第49军79 1)N9000余人,取得了冬季攻势的第一个胜利。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原东北民主联军各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1月5日,第2、第3、第6、第7纵队及炮兵第l、2、4团将敌新5军合围于公主屯地区,在炮火的支援下,各部队猛打猛冲,大胆分割穿插,于7日上午,全歼敌新5军2万余人,俘敌军长陈林达,师长谢代蒸、留光天,缴获大量新式装备。
      1948年2月,第四次攻打四平,东北人民解放军各攻城部队开始向预定集结位置开进。我师奉命连夜急行军,参加第四次攻打四平。
      四平位于哈大铁路沿线,南距沈阳160公里,北距长春120公
里,铁路四面畅通,是东北战略要地。以上三次攻打四平未能攻克,是因为四平有国民党重兵防守,构筑了异常坚固的城防,并拥有飞机、坦克、人炮,强攻是难以取胜的,必须智取。
      这次攻打四平,我军以北困长春,南攻沈阳,巧调四平敌军出城,然后取而胜之。
      围困长春,对长春围而不打,只用少数兵力包围,频频发动小规模的攻击,给敌军制造时刻准备挨打的恐惧心理,从内部瓦解敌军。
      对沈阳围而不攻,当时沈阳是国民党东北剿共总部,卫立煌为总指挥。我军用少数兵力向沈阳挺进,以绕行渐进(前进二三十里路绕行一夜)从四面八方日夜不停进军,营造攻打沈阳大军压境的态势。卫立煌为保住沈阳除从四平调兵增援外,并出动飞机进行轮番轰炸扫射,妄图阻止我军前进。
      我师从西彰武北出发走到黑山县北半拉门(村名),遭到四架敌机轮番轰炸扫射。我们虽然有许多战友倒下了,部队继续向既定目标前进,到达沈阳外围立即投入战斗。进入阵地后,指挥员命令每门炮打20发炮弹,打完后撤出阵地。这并不是攻打沈阳,而是迷惑敌人,给敌人下的迷魂药。我师在打完炮后,立即向四平进发。正值冬天,气温很低,夜间一般是零下40度。部队在冰雪道路上小跑似的前进。经过一天两夜急行军,才到达四平外围,当时四平市敌军除留下一个师和部分后勤人员外,大部分调出增援沈阳。我师到达四平外围后立即进入阵地,先扫除步兵的障碍物。我军各攻城部队趁机抢时间集中兵力对四平发起总攻,顿时各种炮弹砸向城内敌人的防御工事,很快突入市区,同敌人展开逐楼逐堡争夺。经过23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第71军88师等部一万九千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四平宣告解放!这是执行毛泽东主席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英明决策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1948年8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称为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与
东北野战军正式分开(后分别发展演变为沈阳军区和广州军区)。
      1948年9月10日,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制定的作战方针,拟定了辽沈战役作战计划,首先奔袭北宁线,夺取高桥,兴城、绥中等国民党军据点,切断关内外国民党军的联系,然后攻打锦州,消灭增援锦州之敌。
      辽沈战役是我军同国民党军最后决战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
役,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战役是由我东北野战军以及地方部队广大民兵,丁辽宁西部地区和锦州、长春、沈阳、营口问进行的。这是我军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自有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双方共投入兵力达130万人以上。
      1948年9月12日北宁线上硝烟四起,战略决战的序幕拉开。北宁线纵贯辽西走廊,西起北平,东至沈阳,是联结东北和华北的大动脉,是东北国民党军的生命线,国民党东北“剿总”和华北“剿总”在该线部署了重兵,以确保对该线的控制。东北野战军北线主力,第3、第4、第7、第8、第9五个纵队及炮兵主力等,迅速南下向北宁线诸要点奔袭。
      1948年10月初,我师在围困长春守敌时,突然奉命轻装长途跋涉由吉林黑林子向南高桥开进。部队昼夜紧急行军,60团为前卫,先派遣骑兵侦察连,快速到达敌人占据的高桥地段,弄清楚刚到高桥之敌是敌95师一个加强营,掌握了敌人内部真实情况后,迅速分割包抄了敌人。这次战斗俘敌700多人及缴获武器装备一大批,受到纵队嘉奖。
      我师继续向北进发,赶往小凌河南岸山脚下集结,这里由7纵、9纵组成南山突击集团,于1948年10月9日开始向锦州外围据点发起进攻。我师负责对锦州南山一带外围攻击,其中58团为南山一线突击队,60团主攻罕王殿山。
      罕王殿山,地处锦州城南的女儿河与小凌河之间,是守卫锦州城南边的重要门户,地势十分险要,敌93军在此设一个加强营。靠峡谷、崖沟及峭壁上弯曲宽窄不等的羊肠小道构筑了多处明碉、暗堡、交通沟、暗壕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兄弟部队攻打了两天,未能攻克。上级命令我师60团尽快拿下罕王殿山,清除南面攻城部队的隐患。
      60团到了罕王殿山脚下立即进行战前准备,在兄弟部队的协助下,摸清罕王殿山的敌情、地形、工事的设置。罕王殿山四面悬崖峭壁,两侧夹缝,多处筑有暗火力点,我军炮火很难摧毁它,只能用智取。担任土攻的二营指战员们机智灵活,用多层水浸棉被和木头马架做成土坦克,里边装有机枪、冲锋枪、爆破筒、炸药包。另配属了山炮、迫击炮等。   10月12日晚7时,我们的土坦克在进山的羊肠小道上缓慢移动,冲击部队紧跟其后,团长陈金保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晚上7时,陈金保命令开火,顿时炮弹带着火舌射向敌人目标,爆炸声轰鸣,火光冲天。土坦克迎着敌人密集的火力网往山腰上冲,虽然已进去五、六组土坦克,但土坦克里面的武器施展不开,二营长李德海从被缝中往外看,发现前面冲出的爆破手都被背后敌人火力射倒,而且多个土坦克已被炸露,里面的战友相继伤亡,便立即向指挥所求援。指挥所果断地命令炮兵开炮,顿时我军强烈的炮火射向敌人的暗堡,多个暗堡被炸哑。二营长李德海从湿被里钻出来,从烈士遗体旁拾起炸药包朝暗堡冲去,却被敌火力炸倒了,五连长孙义清奋不顾身,钻出被子冲到营长身旁,在抱起李德海的瞬间,被敌人的一阵冷枪击巾头部,他同李德海一起倒在血泊里。排长王清和同战士们一起揭开被子,集中全部火力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英勇的爆破手将爆破筒往敌枪眼里塞,随着一阵又一阵的轰隆声,敌火力终于被压下去了。于是我军将士们顺势往上冲,突然,敌人从山上射出两发迫击炮弹,落在王清和排的人群中爆炸,又有一批战士英勇地倒下了。吴连和率领冲击队,踏着牺牲战友的血迹冲上罕王殿大山,猛冲猛打。后续部队潮水般往上涌,见敌人就刺,地堡、暗堡、夹缝,用炸药包、爆破筒往里塞,到处是敌人的尸体。残敌再没有招架之力,纷纷跪在地上举枪投降。罕王殿山终于被60团攻下,10月13日凌晨战斗结束。
     这次艰苦的攻山战,经历了七个多小时,终于用勇敢和智慧取胜,同时我军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指挥员、战斗员的鲜血染红了罕王殿山。我60团牺牲营长1人、连长l人、排长3人、班长14人、战士l 68人。击毙敌人300多人。
     与此同时,作为南山一线突击队的58团2营于10月11日进入
南山脚下,侦察地形、选择突破口。10月12日早晨开始向南山一带山头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了十多座山头阵地,控制了锦州外围的制高点。12日下午5时,团长张兴发带一个连偷渡女儿河,打掉敌人团指挥所。晚8时左右,2营5连在夜幕的掩护下,迅速越过女儿河,占领有利地形建筑工事。13日晨4时许,由5连掩护,6连冲入村庄。当敌人发现时,我们已接近敌营房,一阵手榴弹,打得敌人蒙头转向,急忙向锦州城逃去。我们占领村庄之后,开始挖工事,以防敌人反击。第二天早晨6时逃回锦州城的敌人向我们发起疯狂反扑,几乎把20间房屋都炸平了,由于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才避免伤亡。10月14日11时,总攻击开始了,5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一齐发出怒吼。顿时,整个锦州城硝烟弥漫,烈火熊熊,随着炮火向敌人纵深延伸。冲锋号响了,攻城部队不顾敌机轰炸扫射,2纵、3纵由城北,8纵由城东,7纵、9纵由城南突入城内,我师58团三营最先突上城墙,突人城内的部队,向纵深猛插。敌人以坦克、装甲车封锁城区道路,拦阻射击。我突击队与敌展开激烈巷战,用穿插战法,将敌分割、
插乱,迂回包围,不到5个小时,突入城垣的大军,在市内会师,把全城守敌分成四大块,后续部队在炮火掩护下,逐个攻破敌人的据点。至15日下午18时,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锦州城攻坚战胜利结束。在激烈搏斗中,攻城各部队尽显英雄本色,涌现了大批英雄集体和个人,有许多勇士和英雄们献出了生命,我师伤亡近4000人,60团团长陈金保同志壮烈牺牲。
      锦州战役,共歼国民党军10万余人,俘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第6兵团司令卢浚泉等高级军官。我师在锦州战斗中(包括扫清外围据点)共歼敌一万多人,俘敌官兵9000多人,缴获美式山炮12门,迫击炮数十门,机枪200多挺,军用物资几仓库。
      锦州解放后,敌军准备从营口海上逃跑,10月25日天刚亮,我师赶到黑山县南30公里处,这时敌54军正沿着沈营公路向营口溃退,我师当即将敌拦腰斩断,激战一小时,歼敌3000多人。第7、第8纵队和独立第2师于10月28日在辽中以西渡过辽河,31日相继解放了辽阳、鞍山、海域等地,截断了沈阳国民党军的退路,接着迅速向营口逼近,当7纵、8纵到达营口时,该市已被第9纵队攻占,沈阳、营口解放后,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撤回华北、华东,l 0日,解放军占领锦西、葫芦岛。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经过52天的拼搏鏖战,国民党反动派在东北的部队48万余人全部被歼,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及其所属四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全部覆灭,敌军高级指挥官除已逃外,全部被迫投降或被俘。
      辽沈战役是我军战史上空前的辉煌胜利,这个伟大胜利是毛泽东主席军事路线和伟大战略方针的胜利,是我军不怕苦不怕死革命精神的胜利,也是东北人民艰苦奋斗的胜利。
三、进军华北
      辽沈战役结束后,部队需要休整,以恢复体力,同时需要进行思想纪律教育,解决一些东北籍战士不愿离开本土等思想问题,还有补充兵源,以及作战物资的筹措、运输、供给等问题。中央军委批准休整时间可至12月15日止。后由于蒋介石、傅作义有南撤的迹象,东北野战军的迅速入关对即将展开的平津战役的成败至关重要,毛泽东主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进关。我第20 师奉命从辽阳出发,随7纵向关内进军。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规模浩大的大进军。l纵、2纵、3纵、5纵、6纵、7纵、8纵、9纵、l 0纵、1 2纵,共10个纵队和特种兵部队约80万人,火炮1000门,坦克100辆,装甲车130辆,战马10万匹,随军民工15万人,告别白山黑水,沿着既定路线,夜行晓宿,迅速秘密地向华北前进。
      山海关以北地处山区,道路狭窄,人烟稀少,部队太多过于拥挤,加上东北大军经长途行军南下,国民党军连日实施飞机侦察轰炸,先头入关的第3、第5纵队已被敌人发觉。东北野战军命令后随的第7、第2、第12纵队及特种兵部队,沿北宁路经兴城、绥中、山海关向唐山以东地区前进,加速部队人关进度。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
署,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平绥全线的解放,使北平之敌西逃的希望化作泡影,但却增大了敌人从海上南逃的可能。为此,中央军委电令东北野战军,务必迅速攻克塘沽、天津,切断敌人东逃之路,把北平变成一个四面无援的孤岛。
塘沽位于天津市东南海河入海口处,距天津约45公里,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港口,也是华北国民党军唯一的出海口。
      12月中旬,东北野战军入关之初,按照毛泽东主席的部署,首先攻占了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军粮城,切断了天津与塘沽之间的联系。
      我师在塘沽北面芦台镇与守敌一个团打了一仗,我59团展开强攻,敌伤亡100多人,后在我师炮兵营配合下,收复芦台镇,歼敌一个营。随后,我师向塘沽逼近,还是围而不打。
      12月20日,林彪致电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吴富善:“7纵主力在北塘附近集结,以一部逼近塘沽进行侦察。塘沽战役的指挥由你们担任,参加攻击的兵力待敌情弄明后再决定。盼你们即详细进行侦察并提出整个作战意见。如塘沽之敌向军粮城
前进,接应天津之敌突围时,则须准备随时投人战斗。”
      7纵领导分析了塘沽的地形、地势,认为困难很多,不合算,复电给林彪。林彪将这一电报转报中央军委,同时派刘亚楼去塘沽前线实地考察。12月26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建议推迟攻击塘沽时间。
      同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推迟攻击塘沽时间。
      12月29日,林彪、刘亚楼向中央军委报告了作战计划:决定不打塘沽,集中6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并决定由参谋长刘亚楼统一指挥,预定攻津作战大约在10天后开始。
      30日,刘亚楼率6个纵队、22个师及2个炮兵师共34万余人,重兵包围天津。
     天津,是华北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有200万人口,是中国四大商埠之一,地处水陆要冲,西上约l 20公里是北平,东下约70公里可经塘沽出海,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天津城外上千门火炮发出了怒吼,东北野战军总攻天津的作战开始了。
      成千上万颗炮弹飞向天津城的城墙、碉堡上,天津城头浓烟滚滚,砖石横飞,敌军的碉堡在火光与烟雾中纷纷倒塌,护城河前的地雷也被引爆,铁丝网在爆炸声中飞上了天空。敌军的炮火完全被压制了,赶来助战的2架敌机刚刚飞临战地上空,就被高射炮击落。
      第7、第9纵队,配属地炮67门,高炮8门,坦克10辆和工兵两个营,由东向西攻击,为第二主攻方向。11时许,东西南3个突击集团先后从9个地段突破城防,部队在炮火和坦克掩护下,向市区直插猛进,展开激烈巷战,15日5时,主攻部队在市中心金汤桥会师,天津守敌被拦腰斩断,陷入一片混乱,其防御系统基本被瓦解。
      天津战役从1月14日上午10时总攻开始到结束,前后只用了29个小时,共歼灭守军1个警备司令部、2个军部、l 0个整师和一些特种部队,总共歼敌13万多人,警备司令陈长捷、副司令秋宗鼎,86军军长刘云瀚、62军军长林伟俦、市长杜建时等军政要员全部被俘。我7纵俘敌34000余人,我师俘敌7000多人。
      17日,塘沽守敌5万多人,听闻天津已失,便由海上南逃,塘沽也获得解放。
      天津的迅速攻克,给傅作义以沉重的打击,使其失去了与解放军谈判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从而加速了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进程。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巾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这次战役历时64天,我军以伤亡三万九千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个“剿总"司令部、l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l 3个军部、50个师,共52万人。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除太原、新乡、安阳等几个孤岛据点外,其余均获得解放。华北解放区与东北、西北、华东、中原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强大巩固的后方,为下一步向全国进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为巾围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第7纵队所辖19、20、2 1师分别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30、131、132师,原7纵20师所属的58、59、60团,分别改称为391、392、393团。
四、挥师南下
       1949年4月7日,林彪、罗荣桓发出命令:驻平津地区的四野主力部队,从4月11日开始出发,25日出发完毕,共9个军70多万人,部队分三路南下,我131师随44军,还有45、49军是第三路,沿津浦路经临清在寿长附近渡过黄河南进。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改称为四野兼中南军区,同时成立第12、13、14、15兵团。15兵团辖43、44、48军。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速度越来越快,天气很热,北方的同志不适应,很多人脚上打泡,有的同志感到头晕眼花、气喘吁吁,也有的同志晕倒了。为了鼓舞士气,6月19日,131师召开庆功大会,表扬模范单位(连、排、班)与个人以及会后演出,以活跃部队生活,师党委还给全体指战员发了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我们从军粮城出发己走了五十六天,渡过了海河、运粮河、黄河、鲢河、鱼河、南门河、漕河、五桂河,走了2582里。这是一小段长征,我们克服了风沙、毒热、阴雨及若干生活上的困难。
我们从老解放区走到新解放区,我们这次艰苦的大进军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参加的同志都是光荣的,特别是在巩固部队上,与群众纪律上出现了19个模范连、25个模范排、(师直、炮营及393团在内)1 06个模范班,380个大功臣,3394个小功臣(警、炮两营除外),这是同志们积极负责、艰苦工作的结果,我们应该保持光荣、发扬光荣。
同志们!我们奋斗几十年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解放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就要达到了。
我们在解放战争巾艰苦奋斗,英勇牺牲,解放了东北、解放了平津,现在处在全面胜利时期,就要过长江打解放全中国最后几仗,这几仗必须打好,“做到伤亡小,战果大,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1949年6月6日。”
庆功大会和师党委的一封信,大大地鼓舞了同志们战胜困难的勇气,部队继续前进,赶赴长江。6月中旬,l 3 1师到达江北湖北省浠水县。
      6月29日,l 5兵团命令先头部队43军突袭奉新、高安之敌,在长江北岸的44军、48军,渡江后由九江、武穴向武宁、永修前进。其时正值多雨季节,连日倾盆大雨,山洪暴发,桥梁被冲断,道路泥泞。7月4日43军由武宁南下,指战员顶风冒雨,爬山越岭,涉水过河,于8日奔袭奉新、高安。13日44军由高安地区插向上高以南,43军策应44军作战。15兵团于15师进抵上高时,白崇禧部已全部逃跑。四野前委鉴于敌已逃跑,又时值三伏,天气炎热,部队在追击作战中病员El益增多,遂命令部队放慢行军速度前进。1 5兵团到达分宜、宜春一带待命。
湘赣战役自7月8日奔袭奉新、高安守敌开始,至l 9日占领浏阳为止,历时l 2天,毙俘敌4600余人,先后解放了赣西及湘东22座县城。
       随后,四野前委组织部队在暑期休整40天,开展兵强马壮运动,学习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确定的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至9月中旬结束体整。
1949年10月2日至ll月4日进行广东战役,左右两路大军,按照预定部署,向余汉谋集团发起攻击,左路军之一的43、44军沿赣江两岸,翻越位于粤赣湘边界的九连山脉急行军,日夜兼程,分别向翁源、新丰进击,44军进占新丰后,分头沿广增公路,广九铁路向广州攻击前进。
10月12师至13日,131师391团攻占增城县城,并占领了石滩火车站,堵截了一列由广州开往石龙方向满载国民党军官家属和物资的火车,俘敌400余人。还于当天占领了新塘,俘敌1000余人,在新塘江北又俘敌保安1000余人,击沉敌汽船4艘。393团经石滩,进入石龙镇,切断了敌人从铁路的逃路,把敌军154师逼向罗浮山,最后向南下的两广纵队投降。10月13师解放军逼近广州,城内敌人乱成一团,李宗仁决定,撤离广州,敌人在撤离前把白云、天河机场和石井、石牌、黄埔等地的军火、军需仓库炸毁,还炸毁了市区的海珠桥。43军一部攻占白云山、五雷岭等山头阵地,43军进入市区的同时,44军一部亦从东郊进入市区。lO月14日,中国南方的大城市、国民党当时的行都广州宣告解放。
第13、15军沿北江东岸南下,于15日晨进占佛山,并继续向西南方向前进。在同一天,第44军1 3 1师进占佛山,佛山宣告解放。131师驻守佛山,执行军管和剿匪的任务。广东战役从10月2日开始至ll月4日结束,历时34天,共歼灭余汉谋集团62000余人(其中生俘41000余人),解放县城38座。至此,131师南下大追歼,已历时5个月零24天,行程万里。
广州解放后,131师奉命负责警备广州等任务。国民党从大陆撤退后,尚有10余万残兵溃散在广东各地农村,与当地惯匪、地主武装纠集。为了消除广东境内匪患,中南军区命令驻广东的各野战军集中兵力限期包干完成剿匪。131师负责南海、顺德、东莞、广宁、茂名等县消灭土匪任务。
      1950年春,392团首先在顺德一举歼灭国民党广东省第一纵队1000多人。393团在广宁歼灭国民党溃散的新七军和保安团2000多人。活捉伪县长陈嗣远。391团半年中连续出击三次,先后在茂名、阳春、信宜一带歼灭国民党广东独立旅大部,活捉少将、政治部主任吴熙文,团长毛永正、李大瑞等1200多人。1950年2月至4月,131师与南路军分区部队配合,先后出击30余次,歼匪近3000人。南路军分区在131师391团的协助下,集中4个团的兵力,在所属地区歼匪“粤桂边纵队”、“粤南忠义救国军”等6个团,俘其湛江专员兼保安司令朱伟韬等,经这几次重点打击,这些地区的股匪遭受重创,暴乱之势被控制。对当地建立解放后的安定秩序和良好治安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131师受命解放万山群岛
      1950年5月初,131师和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在有关炮兵部队配合下,解放万山群岛。万山群岛位于珠江口外港澳之间,共有大小岛屿48个,它是我国的南大门、华南海上交通咽喉,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又是华南重要渔业区之一,其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与陆军一个团及游杂部队纠集在一起,约3000千余人,坚守部分主要岛屿。敌人宣称:“控制万山群岛,封锁珠江口,策应大陆,准备反攻”。
我参战兵力有陆军131师师直和两个步兵团(392、393团)和广东军区江防部队、44军炮兵团、两广纵队野炮团、炮司、第50军无后座力炮连、1 321)币炮兵营、1 30师步炮连等单位,江防舰队有16艘舰艇,另有100多艘渔船和1 0多艘地方运输船、趸船,我总兵力万余人。
为使这次渡海作战做到统一指挥,由陆、海军组成联合指挥部,其成员共7人,其中陆军有1 3 1师师长刘永源、副师长邵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长如、参谋长张环礼,海军有华南江防舰队副政委黄荇萍、参谋长李怀章、政治部主任邓楚白。上述成员均为党委委员,由刘永源任总指挥兼临时党委书记。
参战部队于5月上旬在庸家湾集结后,投入海上战术合练、渡海作战器材准备以及战斗动员工作。
此次海战,指挥部决定:以先夺取垃圾尾、牛头岛为依托,逐岛攻击,依岛攻岛。
5月25日,解放万山群岛战斗打响。当夜,我火力支援大队和登陆大队从唐家湾隐蔽起航。拂晓前,我“解放号”炮艇在副大队长林文虎同志率领下突人垃圾尾港内。此时敌人正在酣睡,未发觉我军的行动。但我军也不知垃圾尾港内停泊着30余艘敌舰艇。当“解放号”进入港内看到黑压压一片敌舰艇时,林文虎立即命令“解放号’’所有火力(“解放号”上安装有数门无后坐力炮、机关炮、火箭筒、机枪等)向敌舰群猛烈开火,顿时敌人从梦中惊醒,乱成一团。敌舰蒙头转向,盲目开炮,互相射击。在一阵激战中我艇从敌舰信号灯光中发现敌“太和号”护卫舰是指挥靓,林文虎说:  “打蛇先打头,”马上命令集中火炮埘准“太和号”射击,顿时“太和号”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一顿猛揍把敌靓指挥台打得稀巴烂。
当时蒋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齐志鸿中将在“太和号”上被我击伤。激战一阵后,敌舰发现我“解放号”是一艘小炮艇,于是集中炮火向“解放号’’射击。这时“解放号”人员伤亡逐渐增加,炮手张和鸣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炮脚架打坏了,他便忍着伤痛用肩膀支撑着灼热的炮身,把一发发炮弹准确地射到敌舰上。此刻,敌舰射来一发炮弹穿进我“解放号”机舱爆炸,轮机长刘祁身负重伤晕倒在舱里,他醒过来后,马上在浓烟中摸着检修机器和排除舱内海水,当别人给他包扎伤口时,他把手一挥,说:“不要管我呀,你们赶快排水吧! ”不一会儿,刘祁和两个轮机兵把机器修好,将机舱海水排除,保证了机器正常运转。但正在这时,“解放号”前主炮突然发生了故障,炮手在排故障时中弹牺牲。此刻敌舰见我艇火力减弱便疯狂对我艇射击,副大队长林文虎见此情景,冒着弹雨冲向艇首抢修主炮。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他身边爆炸,林文虎不幸中弹牺牲。支部书记王大明接着组织战士迅速把前主炮修好,并指挥战士以猛烈火力对准敌舰射击,三千多吨的敌登陆舰“中海号”被我击中起火。
       正当我“解放号’’艇与垃圾尾港湾敌舰酣战时,我火力支援大队长郭庆隆同志(131师币392团副团长)见垃圾尾港湾火光冲天,炮声隆隆。他判断这一定是“解放号”炮艇奇袭敌舰的战斗已打响,于是毫不迟疑地命令“桂山号”舰驶向垃圾尾港湾(“桂山号。是一艘小型炮舰,载有一个加强连,安装有强大的炮火)。他一声令下:“打!”,舰上所有的火力朝着敌舰猛烈开火!只见一艘敌运输船冒着熊熊烈火沉人海底,另一艘敌炮艇也被击沉,两艘敌舰被击伤,其余敌舰艇急忙起锚从浓烟中向外逃窜。天明时敌舰发现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只不过是两艘小炮舰,于是恼羞成怒地集中炮火向我“桂山号”反扑。  “桂山号。为掩护陆军登陆仍在与敌死战,一名炮手牺牲在战位上,右手仍紧紧抓着炮栓,一名报务员身负重伤,仍竭尽全力把最后一份电报发出去。舰上人员伤亡逐渐增多,在紧急关头,郭庆隆决定“桂山号”立即抢滩登陆,  冒着敌人强大炮火冲向海滩,舰上1 00多名陆军和水兵勇敢地跳下海滩冲上岸与敌展开血战。
郭庆隆大队长在用机枪掩护战士登陆时大腿负伤,鲜血浸透了裤子,他仰着身子把机枪架在船舷上对敌射击,最后他和几名战士跳下海滩冲上山头顽强地与敌拼搏。但终因寡不敌众(岸上敌人一个团),我登陆垃圾尾岛上的10多名勇士大部分英勇牺牲,40多名伤员在岛上坚持到最后,第二天被我登陆部队营救出来,郭庆隆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我“解放号”炮艇在垃圾尾港湾战斗到天亮,艇体被打穿90多个洞,全艇19人,伤亡8人,在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撤出战斗返回唐家湾基地。
       这天火力支援大队另两艘炮艇一一“先锋号”和“奋斗号”按计划在垃圾尾以东海区担任侧翼警戒。拂晓前“先锋号”炮艇与垃圾尾港湾逃出来的一艘敌“炮25号”艇相遭遇。当时,敌“炮25号”误认为是他们自己的炮艇,于是便向我“先锋号”接近,我“先锋号”上392团九连副连长李景深,一面发信号迷惑敌人,一面命令全艇准备射击。当敌艇接近我艇50米距离时,李隶深喊一声:“打!”此时我“先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向敌艇猛烈开火,一串串机关炮、无后坐力炮炮弹在敌艇上爆炸。这一突如其来的猛打,把敌艇打得蒙头转向。当敌企图与我艇拉开距离远战时,已经来不及了,在它右转舵时,  “先锋号”又是一顿猛打。敌艇浓烟滚滚,敌舰长被我击毙,敌艇炮火顿时成了哑巴。李副连长看到敌艇被我炮火打瘫痪了,便命令“先锋号”开足马力靠上敌艇,并高喊:“同志们,赶快跳上敌艇抓俘虏呀!”,这时“先锋号”艇上的副排长蔺善禄,与班长孙久禄背着武器纵身一跳登上了敌艇,敌艇甲板上有几个敌人仍对我抵抗,蔺善禄副排长顺手甩了两个手榴弹炸倒了两个敌人,其余的敌人都钻进了舱里。经我战士喊话宣传,舱里7名敌人向我投降,敌“炮25号”艇就这样成了我军的胜利品。
      当“先锋号”返航时,忽然从右前方传来一阵炮声。“炮声就是命令”副连长李景深觉得,可能是我“奋斗号”炮艇与敌舰交火了,于是立即指挥“先锋号’’朝着炮声方向前进。不一会儿就从火光中发现“奋斗号”炮艇正与敌“炮26号”艇在激战。当敌“炮26号”艇发现“先锋号”向它接近时,即向“先锋号”开炮,炮弹落在“先锋号”跟前爆炸,当“先锋号”从正面接近敌艇时,“奋斗号”则从敌艇后面接近,这样我两艇把敌艇夹在中间。适敌艇向左转舵,“奋斗号”开足马力从右舷接近敌艇,指挥员刘义(392团九连指导员,全军战斗英雄)立即命令全艇火力向敌艇猛扫,打得敌艇起了火,我两艇一齐射击,炮弹落在敌艇上爆炸,敌“炮26号”终于被击沉海底。艇上部分敌人跳海逃生,均被我一俘虏。
这天海战我击沉敌炮艇两艘,俘敌炮艇一艘,击伤敌护卫舰“太和号”和登陆舰“中海号”,击沉敌运输船一艘,击伤敌第二舰队司令齐志鸿中将,毙伤俘敌官兵300余名。
第一阶段海战结束后,总结表彰对海战中有功舰艇一一“解放号”、  “桂山号”、“先锋号”、”奋斗号”均记人功,对其他有功单位及个人也进行了记功和嘉奖。
       6月初战斗进入第二阶段。蒋海军又从台湾调来第三舰队护卫舰两艘、扫雷舰4艘和大型炮艇数艘,日夜在我占领的青洲、牛头、垃圾尾、大头洲等岛屿之间猖狂骚扰,以封锁我占岛屿和袭击我海上运输船队。前线指挥部专门研究了打击敌舰的几种方法:一是借用当地一艘大趸船,在上面架设100毫米加农炮,用两条汽船拖着趸船在海上专打敌舰,开炮时将趸船停下来射击。当时香港报纸称:“共军有一种方块兵舰、在海上抛锚射击国军兵舰。”由于我趸船上的大炮射程超过敌舰炮火射程,因而敌舰再不敢接近我岛屿和海上运输船队。此外我方又在已占岛上架设远射程大炮,控制了各岛屿之间海区,掩护运输船队运送物资。还有,在我登陆船只上架设山炮,无后坐力炮等,阻止了敌舰对我登陆船员的袭击。
      上述方法,在第二、第三阶段海上作战时立即奏效。如6月初我军在海上与敌舰交火,一举击伤敌舰三艘。敌舰见我船上装有强大炮火十分惊慑,交战时退离我大炮射程以外。我登陆部队接连占领东澳、大小万山、隘洲诸岛后,敌舰便退守三门、外伶仃、担杆各岛。这时敌海军又从台湾调来驱逐舰“信阳号”、“营口号”、 “泰安号”等数艘炮舰。
第三阶段从6月中旬开始,我军一方面加强岛上防御工事;另一方面尽快运送弹药、粮食及各种物资给守岛部队,同时组织船只准备攻占外伶仃、三门、担杆各岛。
6月26日夜,我以神速动作占领了三门列岛,并连夜在各岛架炮,我改装的火炮舰艇也隐蔽地进入阵地。6月27日夜,我对三门列岛外敌舰停泊点进行突然袭击,以猛烈炮火打击敌舰群。击沉敌舰一艘,击伤扫雷舰三艘。并把前来援助的敌驱逐舰和护卫舰击伤。这次偷袭敌舰,是我偷袭垃圾尾港湾敌舰群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战果。
7月1日我攻占了外伶仃岛,8月3日又一举攻占了担杆数岛,俘敌上校以下l 40人。至此,万山群岛48个大小岛屿全部解放。我共作战71天,击沉敌舰艇4艘,击伤10余艘,俘敌炮艇l艘,缴敌船只11艘,毙伤俘敌一千余人。
战后,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万山海战:“这是人民海军首次英勇战例,应予表扬。”中南军区首长对131师主力及各参战部队、华南海军部队、炮司等通令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桂山号”烈士英雄事迹,将垃圾尾岛命名为“桂山岛”,并在岛上修建烈士纪念碑。
      万山海战的胜利,不仅解放了珠江口多,F48个岛屿,打通了海上交通,巩固了华南海防,保卫了渔业生产,而且它为我军渡海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六、驻守东莞、保卫东莞,参加东莞的土地改革
       广东解放初期,十匪的残余武装与帝国主义、地主恶霸和特务分子相勾结,猖狂进行破坏活动,甚至对县、区、乡人民政府进行袭击,杀伤干部、军人等。1950年4月25日,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发出布告,要求全省党政军民密切配合,大力剿灭匪特巩固革命政权。
      131师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丁1950年9月间来到东莞,肩负着保卫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铁路桥梁、守护海防、保卫祖国南火门的重任。
1951年,巾共巾央华南分局发出了依靠大军,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八字运动和土地改革的指示后,131师政委蒋润观同志受命兼任东莞县委书记职务,并于同年5月带领50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土改工作队,进驻一、三、六、八区。在县委的统一领导和地方土改队的配合下,运动进展顺利,深挖了阶级敌人,运动的头一个月,就收缴恶霸地主的长短枪、轻重机枪二万多支,子弹四十多万发。
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深入群众开展扎根串连,到贫雇农家巾实行“三同”(同食、同住、同劳动),北方的同志克服了语言不通、饮食、牛活不习惯等困难,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圆满地完成了土改各个阶段的任务,从而与东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2年10月,131师奉命撤离东莞,参加土改队的于部、战士留下,继续完成土改复查任务。后来,除部分调出外,其余的同志就地转业,扎根东莞,为建设东莞继续作贡献。
1952年10月,44军撤销番号,44军一部与45军合编组成第54军,其余部分编入兄弟部队及机构。第54军随即赴朝鲜参战,1953年7月的金城反击战,给美、李军以毁灭性打击,迫使美、李军代表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订,为7月27日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131师直接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经历过无数次的战火洗礼,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在战争中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壮大,铸造了辉煌的业绩。我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英雄们、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的功勋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激励我们前进。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祖国、为人民而英勇献身的勇士们,英雄们永垂不朽!
                                                                    
                                                                                                                   (东莞市建东联谊会整理)
   
说明:
1952年全军大整编,44军军部编入海军与兄弟部队组成中南军区海军(现南海舰队)领导机关。
131师师部编入海军航空兵部,组建新航空兵师。
391团编入130师,与兄弟部队组成54军入朝抗美援朝。
392团编入41军。
393团战士补充抗美援朝部队,干部编入炮兵和兄弟部队。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5-6 20:46 |只看该作者
诗夊哥 发表于 2016-5-6 18:03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131师

在战火中再铸辉煌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6-5-10 12:2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6-5-11 01:41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沈盼盼 发表于 2016-4-25 10:16
母亲留下的遗物 啊,看来母亲一直喜欢文学,到最后还用文字留下家史,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


既然可恶听其师傅闲过删帖指令,你也劝不住他,我自行删帖,让他更舒服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6-5-11 22:4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既然可恶听其师傅闲过删帖要  要  要的指令,盼盼劝不住他,我自行删帖,请可恶将我的帖全部删掉吧!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6-5-24 18:5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