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俺是王月 于 2016-6-13 13:28 编辑
今早于机场,办完登机手续后退,恰逢一人在身后弯腰系鞋带,动作大了些,典型的热脸贴冷屁股,我被撞得一趔趄,回头怒视,却是一美女。美女受此大辱,起身对我作嘶吼状,这就没法说理,掰扯半天,对方嗓子都吼哑了,登机后竟与我邻座,一边给我白眼一边拼命地喝水。
劝她喝点热的,她倒笑了,责怪我男人不让着女人。我笑言:现在的女人,个个河东狮吼,不需要让。
然后我们就女人河东狮吼是保护自己还是伤害男人展开激烈讨论,讨论中我将河东狮吼的典故仔细的讲给她听。
北宋有个陈季常,两个成语与其有关,一是季常之痒,怕老婆的意思;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河东狮吼了,形容悍妇的。季常的老婆叫柳月娥,就是香港电影《河东狮吼》中张柏芝扮演的那个角色,但历史上的柳月娥不是电影上描写的是保镖的武妇,乃望族女儿,也不像张柏芝赋予的赳赳如男儿的可爱性格,反而刁蛮泼辣难缠,每次教训完丈夫的警告语是:“若还违拗些儿,天吓!我不刎便吊!”所谓一哭二闹三上吊,估计也出于此处。
季常也是官宦之家出身,自身性格豪侠肆烈,苏东坡《方山子传》称之: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此人性格豪迈威武却惧内,应该是和楚霸王一样特别疼老婆的那种。
河东狮吼如此有名是因为苏东坡的一首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当时苏东坡被贬黄州,和当地豪门陈季常结为好友,经常相约游玩。东坡此人风流成性,后人曾称之“骚东坡”,聚会必招妓,这时的妓大多是歌妓一类,卖艺不卖身,不象现在的小姐,这种聚会也就是类似现在歌舞厅消费一类,无伤大雅。但柳氏不答应,不许季常外出,季常只好在家里招待苏东坡,那时女人地位低,有客来柳氏也只能回避,但她有她的办法,每当陈季常陪客至酒酣耳热时,她就在邻房用木杖猛敲墙壁,大呼小叫逼走客人,陈季常很丢面子。
柳月娥出身河东柳家,狮吼乃佛家咒语,合为河东狮吼,苏东坡诗的意思是:我被贬至此,身无分文,只有双鬓白发,但没想到陈季常比我还可怜,酒席上正说得热闹,老婆一发火,吓得站都站不稳,拄棍而起垂首而立战战兢兢......
明代汪廷讷还著了一部戏曲《狮吼记》,描写了这段故事,把柳氏形容得更加不堪,奠定了柳月娥历史上悍妇的地位。
实际上柳氏很能干,是经商奇才,只是对丈夫过于苛刻,造就恶名。就现在的道德观来看,其实也不算过分,不过就是不许丈夫招妓,不许收小三,加上不懂得温柔而已。
苏东坡在这件事里扮演的角色极不光彩,柳氏不育,苏东坡竟将将侍女送于季常为妾,季常纳之又不敢言,收于城外养之。柳氏获悉大怒,打将上门,东坡劝止无效亦怒,劝季常休妻,季常血冲大脑,昏昏然休了妻。
十年后季常落魄,当了裤子去买名牌好酒,酒店竟免单,还赠送。季常不解,求见主人,告之再三,老板接见,乃柳氏月娥也。季常既羞且愧,内牛满面.....
又九年,苏东坡再至黄州,著《方山子传》,写道: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陈季常已隐居,其家不再豪华,家居简朴超然。但妻儿奴仆皆怡然自得,此妻乃柳氏也,二人已复婚。
故事非常精彩,却被香港电影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教育意义。
美女听众泪光闪动,陷入想象中不可自拔,然后抽抽鼻子道:要是我也送他酒,但要他跪下来求我我才跟他复婚。
我大怒“你不能一开始就温柔点吗,非要离了婚再复婚?
美女坚定的摇头:就不。
作于2013.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