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伯格在研究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异同时发现,虚构叙事呈闭合状,它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其间出现的各种纠葛通常会在结尾得以解决;而非虚构叙事即所谓日常生活却不具有闭合结构——至少在死亡来临前是这样。
在日常生活中,常态叙事是一种所谓“中间”叙事,而虚构叙事比非虚构叙事即日常生活更集中,更富戏剧性。二者间的异同还包括:
叙事(虚构)
虚构的
有开头、中间、结尾
集中
冲突激烈而持续
每个故事各不相同
对结局的好奇
以充满矛盾的事件为基础
模仿生活?
日常生活(非虚构)
真实的
都是中间
分散
冲突缓和而散乱
重演
目标模糊
以没有事件为基础
模仿艺术?
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山寨”已在“虚构”与“非虚构”之外另辟蹊径:它是虚构与真实混搭而出的一种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第三状态:当“劲霸男装”变身为“劲酷男装”、“7-Eleven”变身为“7-SEVEN”、“九寨沟”变身“九赛沟”、“屈臣氏”变身“区城市”时,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区隔或混淆,或蒸发,所谓第三状态即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常态:
它是模仿或对模仿的模仿,它是翻新或对翻新的翻新,它是生活幻觉富足畅想的一个物理化符号,实实在在,可触可感,同时,它还是将那些遥不可及的完美拉至身边酒桌的一种非常手段……在这个疯狂意淫的大派对上,“走一个”的酒令声吆喝声此起彼伏,而陪伴我们浅斟低唱的既非虚幻之象,亦非写实之象,而是疑似真切恍然写实经由山寨程序后的一个偶像标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学者鲍德里亚曾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创立了自己的“符号交换”理论。鲍德里亚认为,生活世界中的事物不仅是物品,而且是一种符号,文化价值是由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所决定,而所有社会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符号交换。
在鲍师理论导引下,山寨叙事的未来疑似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沿着那条符号交换即摹仿—>复制—>虚拟的逻辑链条一直往前走,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最终消灭了原创、消灭了现实世界本身的山寨世界。
在那里,现实世界本身已成为一场杰出的虚构,仿真物日益取代真实物,甚至,它比真实更真实。彼时,原本令人笃信的外在世界已难于辨认,山寨叙事以其“超真实”的第三种状态制造出一桩完美罪行:“虚构”谋杀“非虚构”,“现在”谋杀“过去”,它像游戏,像诡计,像阴谋,像秒杀……面对如此繁复斑斓山寨文化,我国人民的表情已然无法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