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
栀子花开了,两三片翠绿的叶子托着洁白的花瓣,一缕清香从花蕊里慢慢溢出,氤氲在四周。花的素雅,香的清纯,点缀着五月的初夏。
每逢端午节,母亲总会买些栀子花回来,放在兰花小碗里用清水养着。在街市上,许多卖菜的农户,用小竹篮装着清晨刚刚摘来的栀子花,翠绿的叶子还沾着露珠,有些已经开了,有些刚刚半开,还有些是完全没有开的花骨朵,颜色和叶子一样是翠绿的。母亲端午节前常常买许多没有开的花骨朵回来,养在清水里。那几日,花骨朵递次开放。天天都能闻到家中栀子花散发出幽幽的清香,伴随门前挂的艾草、菖蒲还有煮粽子飘出的香味,把端午节浸润在缭绕的香气里,苦涩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昨天清晨去兴济桥,看见桥头那丛栀子,在一片翠绿中绽开了几朵洁白的花,清纯的幽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栀子开,端午来,端午节又临近了。 几十年过去,母亲虽然不在,每逢栀子开花的时候,妻子也会用兰花小碗养几朵栀子花。端午节前巷口零星卖菜的地摊上,在新鲜蔬菜旁摆着许多清晨刚刚摘来的含苞待放的栀子花。买回家放在清水里养着,第一天似乎毫无动静,第二天早晨,一阵阵清纯的幽香在屋子里氤氲,只见兰花小碗里的栀子花经过清水的滋润,一朵朵相继绽开,洁白的花瓣蓬勃地拥挤在一起。这几日屋子里都着飘荡着清香,家充满了愉悦。 又到端午节了,栀子花香伴随着菖蒲和艾的清香依然在楼道里弥漫。光阴易逝,岁月不老,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平淡的日子总有栀子花相伴,年复一年。 我喜欢栀子花的洁白无瑕,花香清纯,悄无声息地开放在一片翠绿中。即使摘下来的花骨朵,浸在一碗清水里,也能默默开放,静静飘香。
蚕豆
五月是吃蚕豆的时节,特别是端午节要吃蚕豆。 我曾在散文《忆童年的端午节》 里写过,“那时家里日子很艰难,过节没有粽子吃,也不知道绿豆糕是什么味道,唯有炒蚕豆最好吃。清晨抓一把蚕豆和邻家的孩子们一起,赶着往南门外清溪河去看赛龙船。”都说端午节吃五子,豆子就是其中一子。这种炒蚕豆,是用隔年的干蚕豆放在沙锅,用旺火炒熟,外面的豆壳变成暗红色,如同板栗子壳,吃起来脆香可口。可惜现在已经吃不动这样的干蚕豆了。 说到蚕豆,鲁迅笔下的蚕豆更有味道。小说《社戏》写去赵庄看戏,途中偷摘豆子的趣事。“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里说的罗汉豆就是蚕豆, 剥去外面大壳,连着小壳用清水加点盐煮熟,吃得这么有味,从字里行间都能闻到蚕豆扑鼻而来的香。 鲁镇小酒店的下酒小菜,是盐水煮笋或茴香豆。孔乙己每次来喝酒,总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吃得高兴,给围在自己身边,眼巴巴看着他吃茴香豆的孩子们每人一粒茴香豆。见孩子们还不散去,着急地用手捂住碟子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么好吃的茴香豆,也不过是用干蚕豆作原料,在水中浸泡后,入锅加水用大火煮,见豆皮周缘皱凸,中间凹陷,就加入茴香、桂皮、食盐、山萘,再用文火慢煮,使味道从表皮渗透至豆肉中。早年,家乡老街的茶馆门口,常年有个老人提着小木桶卖“五香蚕豆” 。做法也许和茴香豆差不多,只不过煮得更软烂。大清早就听见老人的吆喝声“卖五香蚕豆啦” ,茶馆里的客人用干荷叶托着冒着热气的五香蚕豆,就着开茶慢慢品味,蚕豆的五香味弥漫在茶馆里。 我还记得童年,一种有趣的蚕豆吃法,就是把带壳的新鲜蚕豆,用线穿成一串,连起来像一串项链,可以挂在脖子上吃。串好的蚕豆放在饭锅里蒸,饭煮好了蚕豆就能吃。我常常挂着这样的蚕豆项链蹲在街边看补锅补伞,一边看一边扯脖子上的蚕豆吃。 又要过端午节了,想起吃蚕豆看划龙船的往事。那些年唯有蚕豆的味道最香,也最难忘。
艾蒿菖蒲和粽子
每逢端午节,“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家家户户,把艾叶和菖蒲插于门楣,年复一年重演着这项古老的端午习俗。 今天的人们用菖蒲和艾蒿结扎成束挂在门廊之上,或许已不再考虑健康或辟邪的意义,更多的是难以割舍源远流长的传统。 艾草和菖蒲,生长得太平凡,只有在这样的时节,人们才记起它的存在,那一缕缕青香味弥漫在在大街小巷, 节前一两天的清晨,附近村庄里的农民用板车运来艾草和菖蒲,他们把艾草和菖蒲束在一起,一把把铺在街市的石板地上叫卖。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说:“一束菖蒲几支艾,端五端六在一块。”这两种植物,一是水里生,一是土里长,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才相伴在一起。 门前挂菖蒲和艾,是个世代相传的习俗,谁不争先恐后买几把回来悬挂,街头巷尾缀满了青枝绿叶,碧绿的叶片点缀着一层层楼道,浓郁的香味随风飘荡。给人以浓郁的节日气氛,当你用心去体味这节日气氛时,你才会感悟到传统于人们是多么的联系密切!割舍不断的情怀是对传统的依恋。 端午节前几天,就有人家已经开始包粽子了。常常想起老娘在大锅灶里煮粽子,炉膛里烧着旺旺的柴火,粽子要煮得时间长,熄火后还要闷好长时间,才能煮得透,吃起来更香。所以一般都提前一两天就把粽子煮好。现在只能用高压锅在液化气上煮了。过去家里只能包白米粽,现在各种馅子的粽子都有,五花肉、蜜枣、红豆…不胜枚举。厨房里沸腾着煮粽子的热气,粽香在小屋里弥漫,依稀能寻找到些许当年妈妈的味道。 粽香告诉我们端午节来了, 孩提时代盼望过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闻到艾草菖蒲和粽子的香味,依然使人浮想联翩。唐代诗人殷尧藩有一首七律写端午的诗,这样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沧桑岁月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到啊! 菖蒲艾草和粽子在默默传递着端午节的故事,年复一年,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