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的《秋日》分析
网上查阅了里尔克的一些诗歌,这些诗歌里最能打动我的,还是这首《秋日》。这首秋日已经出现了一些分析,但是我还是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诗题目是《秋日》,而秋这个季节,一向是收获和萧索两种情绪同时存在的,中国有大量诗词和诗歌都在从这两个角度中的一个来做文章,已经见怪不怪了。那么里尔克会在诗歌里渲染那一种情绪,有没有独特的东西感染我们呢?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让风吹过牧场。
开篇就是里尔克对上帝的诉说。里尔克面对自己的主,并没有表现出低到尘埃的卑微,而是相对较平等的恳求和提醒。我想这是一个心底坚定,触摸到命运后的诗人的必然表现,这部分内容我将在结尾部分阐述。
诗人恳求上帝,酷热嚣张的夏天已经过去,上帝该安排秋天的事了。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这句诗,是讲天时,天地运行是上帝设计的,也由上帝操控,上帝别忘了让季节按时到来。让风吹过牧场,这句诗一下子从天地运行拉到了人间,为开启下个段落做铺垫和过渡。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果实饱满,是讲生命在上帝的照拂下成熟,这是生命的自然成长。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这实际上是葡萄园的酿酒过程,讲的是收获和创造。这一节对人类一字未提,但实际上收获的喧腾和酿酒的忙碌充斥其间。无论是果实的成熟还是人类的劳作都是充实的欢乐的。身在其中的劳作的人未必有特别深刻的体会,但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这种劳动场面带来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越是不在其中,越能被这种收获的喜悦感染。那么,此时的诗人又是如何想的呢?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句诗,刚开始让我迷惑不解,诗人似乎在诅咒那些孤独漂泊的人,凭什么这么粗暴的就让人家不能逃脱困境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让我懂得了这两句诗。我有个同事,五十多了,没有结婚,当我问起来的时候,他说“这个年纪了,就不想再结婚了,一个人挺好”。另外有一个朋友和我喝酒,聊起挣钱的方法,他说:都四十多了,挣不来钱就不用再想着挣大钱了”。通过和这两句话的对比,我了解到,诗人的这两句诗是说给自己的,是诗人逐渐接受了命运分配给自己的角色。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里尔克为了生计,一直在外漂泊,始终没有一个地方能带给他家乡的安慰,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里尔克的境遇也没有改观的希望,因此里尔克觉得自己的孤独和漂泊是必然的,并且习惯和接受了这种局面。一旦了解到这两句诗是写给自己的,那么它带给我的感受立马变成了饱尝辛酸之后的坚定。也正是诗人接受了自己的境况,对世间对上帝没有更多的要求,所以在前文中提到的和上帝较为平等的对话就成为可以理解的做法。诗人是灵魂的修行者,而上帝掌管灵魂,从某个角度说,他们有伙伴的成分存在。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这两行诗就是在上两行情感概括之后的具体行为了。孤独的诗人终究还是心意难平,索性爬起来,读书,给爱人写封长长的信。什么是爱情呢,我想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陪伴,一种倾诉。爱人在远方,诗人把自己的悲伤担忧都写在信里来隔空倾诉,这是一种排解。但爱人毕竟不在身边,信写完了却无法得到及时的回应。于是诗人不停地在户外徘徊,伴着萧索的落叶。
秋天的萧索通过第二节的收获的欢乐和这一节诗人孤独徘徊的对比,更增加了感染力。我这里想着重提一句的是,此时的诗人虽然在徘徊,但诗人的内心其实对命运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那就是诗人注定孤独,在孤独中修行,诗人的内心其实是悲凉但是坚定的。这一节之所以打动人,主要是这种终极孤独感对每个诗人都有,比如我们这些有家乡有家庭的人,也一样常常体会到自己的孤独并为之辗转悱恻。我们不妨再扩展一下,那些不写诗的芸芸大众难道不也是孤独的么,他们不用文字的方式来排解,但他们也需要别的方式,比如喝酒,比如唱歌,比如运动。孤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与生俱来的。最后一节实际上是为整个人类书写的,所以它的意义是普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