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6-9-27 07:59 编辑
关西之行随感(1)
前面陆续用五篇文字算是勾勒出我们此行关西的大致行程轮廓,其实后面还有两天,主要是在商业区的一些活动,个人觉得没必要多写,故此掠过。
临行前和家兄通过电话,告诉他我要出趟门,去日本关西,他在电话那头说:那就去看看,但是记得别买日货。
放下电话我笑了。
这确实是一个颇值得深思的话题,印象记忆里,抵制日货从日本侵略中国那天就无数次的被提起,却只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口号。
其实,真的要抵制日货个人感觉也不难,首先从国家层面下手,把所有涉及日资的企业撵出中国,当然这会造成多大的社会动荡一定要有足够的准备,然后从商场,彻底抹去日系或者和日系有关的产品。
能做到吗?做不到就是很扯淡的偏激。
我没告诉家兄我的心态,其实我压根儿就没想买什么东西。在一个物质日益丰盈的时代,我为什么一定要舍近求远,原本就是一场轻松的旅游,非把自己搞成一身负累?所以,我一再告诉自己:双肩包去,双肩包回。
我们最后两天住在大阪的商业区,离大阪最繁华的商业街可谓近在迟迟。下楼走不上几分钟,便是并肩接踵的各种商铺。中心区的那个商业街道的名字是:心斋桥筋,一个高高大大的牌坊,异常醒目。
这个筋字在日本有筋的本意,也被引申为条,或者是胡同的意思了吧。当然还有脉络血管这一类的意思,引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座城市的商业系统也是城市的筋骨和血脉吧。
夜晚的大阪商业区,真正的人流如织,密度之大,令人惊讶。
无论你走进一个什么样的店,无论店大和店小,微笑和寒暄永远是你所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这种客气,其实完全是职业性的,但是,就可以凭着这种职业性的寒暄客气,让你可能就掏出银子,这就是商人的精明。
同样是卖东西,你笑脸相迎,客气有加,比冷若冰霜,爱答不理的结果必然不一样。
虽然没打算买什么东西,但我还是多次在商业区里走走看看。
前文我曾说过,为了更好的体验日本社会的一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在关西期间,一直有日本朋友陪着我们,都是我同学公司的日本人。说实话,他们和我们并无差异,在我们随便交流的话题之中,了解过家庭,生活,社会观感。
曾经有几天,我们就住在类似大通铺的小旅馆,上下铺那种,而他们也和我们同住。晚上没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跑到小旅馆楼上的天台喝酒聊天,话题宽泛而轻松。而他们也不做作的回应我们所有的问题。
家庭,社会,民生,无所不谈。
但是,涉及政治的话题没有,因为感觉上普通的百姓对此毫无关心。
日本是一个相对贫富差距并不明显的国家,当然富人肯定有。但多数百姓的条件基本差不多,或许正因为这种差不多,所以,社会本身相对的矛盾并不突出。在关西的这些天,东跑西颠的,看到的住宅基本都差不多,无论是单独的小和式建筑还是各种高一点的楼,保证临街的没有任何栏杆封堵,这至少说明,社会相对是安定的。
而且,近一周的时间,行走的关西各地,没看到一起戳火的事情。不能由此就推断他们的素质如何之高,至少是有这个倾向的。
我看过两个流浪汉,第一个是在住小旅馆期间,我们到达的那个晚上,在地铁出站口不远的台阶上,一个略显邋遢的老人,一些破烂不堪的行李,他坐在台阶上,我们的一个同学用半生不熟的日语和他打招呼,他很亲和的回应,脸上带着一种不做作的笑。
第二个流浪汉,是在大阪商业区心斋桥筋的桥面上,一个看起来并不老的流浪汉。看到的时候,正有两个日本警察(城管?)在对他做劝离,流浪汉背靠桥栏,和对方辩解着什么,但无论是被劝离的,还是警察,貌似都很客气。
好像是劝离没什么效果,两个警察走了,时间不大,流浪汉也拖着自己的行囊走了。
相比于国内看过的此类事情,基本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有一天吃过晚饭八点多,我拽着一个兄弟,跑到楼下的一个非常简陋的小酒馆,要了几杯啤酒,随便点了点小菜,喝着聊着。 说实话,小酒馆的卫生真不咋地,看着蟑螂在墙上爬来爬去,很倒胃口。
在大阪周边,甚至是市内,和式小民居房前屋后,经常会看到一方稻田,很多民居房前屋后都有,不能不说这些属于私家的稻田,几乎收拾的格外利索,远远望去,几近收获季节,稻田透着金灿灿的平整,犹如毡毯。
大概能透视出日本人做事的态度吧。
在关西的这些天,基本没看到什么警察,也就是上边提及的心斋桥筋驱赶流浪汉算是看到了。为此询问过同学,是日本的警察少吗?肯定不是,是他们只会出现在该出现的时间地点场合罢了。 2016年9月27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