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重磅企鹅 于 2016-10-15 13:29 编辑
遵彼汝墳,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墳,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迩。
----------周南.汝坟
沿着汝河堤,砍伐粗柴荊; 没法见到君子,愁得好像没有早饭米。
沿着汝河堤,砍伐细枝条;等见到了君子,别把我远远抛弃。
鳊鱼累得尾巴都红了,国家却乱得如大火烧过;虽然家园已毁,但仁德的人离我很近。
关于“惄如调饥”四字,说文引为“惄如朝饥”,见有人说鲁诗就是这样的。上古两字是否同音,我不敢确认。人家古无轻唇,古无鱼模部,娘日归泥,支真鱼杨对转的说得高深莫测,我近来忽然晓得,通俗的讲,这其实说的是今古音声部,韵部一些演化的零星。据我所知所见,把中国文字语言里语音进化和进化的年代说清楚说完整的,还没有一个。
关于汝坟,历来有两种主要见解,一种说是女子对丈夫的想念和规勉,另一种说这是写南国归心,抒发汝人对周室贤主的想望 。我不能废其一说,所以君子二字就不敢翻得太靠实。
今年稍稍留意了一下傅斯年的诗经文稿,抄最后一段于下:...诗经的诗,只有一种最大的长处,就是能使用文学的正义,文学的至高用处,就是形状人生,因而动起人的感情,去改造生活,决不是丧志的玩物。诗经里的哀怨之词,虽然出在劳夫怨妇的口中,却含有许多哲义。这种不平之鸣,天地间的至文,都如此的。所以诗经的文学主义比它的文学手段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