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弟 于 2016-11-30 10:39 编辑
民乐离我们有多远
文/那九弟
1
老一辈的人大都喜欢听戏。不论有没文化,都对戏曲情有独钟。不知是那时实在娱乐项目太少,还是中国的戏曲真那么迷人。但到了后些年,戏曲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爱听戏看戏的,大部分都应该在七十岁左右上。这中间,应该是有个断档。这个我没做过详细的调查,只是从自己周围的人们的喜好上去总结判断的。
我这里所说的情况,指的是非票友的广大人群。当然,任何时候票友都是戏曲最忠实的喜好者。但这毕竟是少数。而伴随戏曲一同深入人心的民乐,也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细数自己的周围,爱好音乐的当不再少数,爱好民乐的怕是就屈指可数了吧。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不是该引起相关方面的注意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杞人忧天。
2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喜欢民乐的,尤其喜欢二胡曲。
但凡提到二胡,人们首先都会想到《二泉映月》,想到《二泉映月》都会想到瞎子阿炳。这就如同拉小提琴就能想起《梁祝》是一样,但谁更能代表《梁祝》那我就不清楚了。
我喜欢二胡,不是从《二泉映月》开始的,只是,在我还没喜欢上二胡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二泉映月》也知道了阿炳。
具体与二胡的缘分,是从一次无意中撞见了图中这把二胡开始的。看见这把二胡的第一眼,我便喜欢上了它。特别是琴头下方的琴杆上镶嵌的那片骨饰上的小字,是我最喜欢的李白的一首诗《将进酒》中的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把二胡据说是老红木制作,胡器出自名家,又比较老,某名人用过。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喜欢。但价格不菲。这对于像我这样根本不会拉二胡的人来说,购买下来有点奢侈也有点不靠谱。更何况,那是十好几年以前。但我总是止不住的喜爱,最终还是在第二天便买了回来方才甘心。
3
自从有了这把二胡,我对二胡音乐便一下子喜爱起来。那时候我还专门买了磁带,上面全是二胡曲。后来就是光盘了,再后来就可以下载,便省了不少的银子。二胡曲听得多了,整个人便也能很快的静下来。
在我听来,二胡曲尤其的悠扬,千转百回的令人或柔情似水,或心绪激荡,或浮想联翩,或陷入静思……。总之每首曲子都能走进心中,令人愉悦、从容。
在这所有的二胡曲中,我最钟情的有两首,一首是《良宵》,另一首是《赛马》。像《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喜欢的人自然也很多,只是很多时候无法契合我的心情,所以听的时候也少些。
4
我曾说我会拉二胡,其实,我根本不会。尽管我拥有这么好的二胡如许年,年年我都会动几天心思要好好学二胡,但自始至终我都还没有入门。只是我的内心里明白,我早晚一定能学会拉二胡的。因为,这把二胡已经不再重要,而是由这把二胡牵出的我对二胡曲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
很多的二胡曲我都能全曲不怎么走调的哼唱下来,尽管哼唱的都不是简谱,而是咿咿啊啊的仿声,别人未必能够听得懂,但我总能自得其乐的沉溺其中。
最不能忍受我摇头晃脑的哼唱二胡曲的是家中的小盆友,每次我兴之所至哼唱起来时,都会被严厉制止,因为,在她听来,我哼唱的简直跑调的不靠谱。因为,小盆友的二胡拉得那是一流的。但她从来不肯教教我。她觉得我太笨,并且根本就没一点的乐感。尽管小盆友无限的打击我,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二胡曲的喜爱,更不能打掉我要学会拉二胡的决心。世间事就是这么奇怪吧,也许,小盆友会拉二胡是上天早已安排的。
5
我甚喜悦家中小盆友竟然会喜欢二胡,民乐在我的家中,或许会绵延下去,而我周围的状况,就不能令人乐观了。每每我心血来潮想跟周围的朋友聊聊民乐时,总是会被及时的转移话题,我心里明白,他们那是不理解也不喜欢,所以往往惆怅而罢谈。
我没有生活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桃花源。但我的生活环境真的离民乐有些远。那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