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我,很少在看完一本书后,有写读后感的冲动。别的原因都是借口,归根结底2个字:懒惰。
很有觉悟的自知,谓之明也。
·
初中的语文老师,帅气的无与伦比。打小就偏科的原因,多少也是由他而起。在课堂上没收了我N本金庸古龙温瑞安后,他塞给我一本《沈从文小说选集》。
想当然,那样热血沸腾的年纪,怎么可能静的下心去读勾画田园牧歌的小说。不过,比起垫了麻将桌断腿的【红楼梦】,它还是幸运的多,起码在那个时期的临睡之前,还曾翻看过。
一晃眼,事过境迁,半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前几天打雷下雨,有感地震4级多。风不平,浪不静,心却宁下,居然一字一句很认真的读完了【边城】。
凤凰的山清水秀孕育了沈从文。沈从文的一部【边城】,让凤凰走向了世界。
沈从文的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在脑海里搜索用什么比喻看他文字后的感觉最恰当,忽而想起姨姥姥亲手纳的鞋底,一针一线朴实无华却也情感流露。
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入口,以小溪渡口为起点,从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情故事切入,中间穿插的是摆渡老船夫与孙女翠翠的亲情环绕,最后因为种种的人情世故,悬念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
读罢【边城】小说,心里怀揣着几分伤感。意犹未尽的接着再看电影。一直以来的习惯,不管哪一部由文字拍制的电影,尽量都会在看完原着后进行。要问原因,自己也不怎么清楚。
凤凰是沈从文的凤凰,我就像一只好奇的猫咪,尾随着镜头一窥美景,遨游在青山绿水锦绣天地间,感动在爷爷无微不至照顾孙女的亲情中,自然也憋屈在翠翠和二老阴差阳错的爱情里。
好几次看的太入戏,忍不住在心里犯嘀咕:翠翠这傻妞咋不说出来呢?二老这小子真欠抽,半夜山歌都吼了,死心塌地我不要磨坊要渡船始终还是没能说出口。爷爷您老能不能不这么弯弯曲曲,痛快一点呢?顺顺大叔亏你还是见过大世面的把子,自己的儿子肚子里的几根肠子都理不清楚!
世间人,世间事,总有着百般的力不从心,万种的事与愿违。
爷爷的九弯十八拐,翠翠懂装不懂的过了份,顺顺的家族利益考量,二老与大哥同胞兄弟的情谊顾忌。林林总总的这些看似鸡毛蒜皮,造就了悲剧的诞生。
未曾哭过长夜的人,就不足以语人生。翠翠在爷爷死后,在明白了一切之后,枕着泪水渡过的漫漫长夜,她明了,却已经回不去从前。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电影的最后套用了小说里的话:“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也许,明天……
·
打着【边城】的旗帜,往小处没怎么叙述它的故事,往大处不着墨作者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与其说这帖子是读观后感,不如诚实一点坦白只是放任自己的信笔由缰。
趟不过的河,猜不透的爱。
人生太多的无常和无奈,心中有爱,赶紧表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