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弟 于 2016-12-21 14:01 编辑
我不仅看书认真,看电影也是非常认真的。每一句台词有时候都会让我琢磨半天。在观看影片白鹿原的时候,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黑娃领着被赶出家门的田小娥回到白鹿原村,坐在一辆破驴车上,从村口经过。正在扬麦子的狗娃,口水哈拉的盯着驴车,说出了非常震撼的两个字,妖艳。
这对于一个像我这样本来怀揣着朝圣心理来看这部大片的人来说,一下子就笑场了。我不能想像一个像狗娃那样目不识丁的村民的口中,能说出妖艳两个字。而正是这妖艳两个字,我对整个电影产生了滑稽闹剧的这样的一个印象。我不知原著中是否有这样的词语会从狗娃这样的人口中说出来,所以这就是我没有看原著而直接看电影了悲哀。我今天在这里妄自评论了,也只是针对电影,跟原著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毕竟我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也可以说原著我根本无法看得下去。
我一直是个没思想的人。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那种看山是山的人。我眼里看到的是什么耳中听到的是什么我就认为是什么。基于我这样对事物的一种判断和理解。我实在看不出白鹿原的背后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我的感觉,这不过就是发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普通村庄的普通村民的一些普通的事情而已。它,既不能代表广大的农村,更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的国情。影片的跨度并不是很大。从民国初期剪辫子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短短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其实具体怎么长大的影片中并没有交代。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比如鹿家和白家。也没有交代过。孩子们很突兀地长大了。情事来袭。于是白鹿原中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鲜明青年,由于对情事的不同选择,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真正的灵魂人物黑娃,这个被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形象,改变了白鹿原村几个家庭不同人物的命运。
再往深处说,我便看不出有什么大的深刻含义了。如果说一个田小娥就能搅浑一个白鹿村的话,只能说这样的一个女人骨子里的风骚和叛逆,是一种原性的爆发。所有的悲剧,都不能归罪于社会背景,都是人自作的。
其实我是有白鹿原的书的,好像上下两册或者上中下三册。一直在柜子里放着,我曾试图看这部书,但是看不下去。所以,至今我都没看过这本书。
为什么看不下去白鹿原?其实是我真的知道,只是说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