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没什好谈的,要不说说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因为离婚真假继而我是不是潘金莲,一个乡下女子上访十余年,不仅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且家也荒废了。有人说值得有人说不值得,莫衷一是。其实,简单定义上值得不值得上,这事儿就再简单不过了,但世事远比这复杂多。记得《秋菊打官司》吗?秋菊为了一个道歉,把到手赔偿金都弄丢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或许在某一刻、某个时间、某个年龄,人就有那么一点自我觉醒。
然后是《东京物语》,一部很老很老日本故事片,因为其他事儿需要参考偶然看到的。影片讲的是家住尾道的两位老人赴东京看望子女,回乡途中一位发生不幸的故事,反映日本战败后社会、生活、人情的变化。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会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去转,大约是故事所要点的主题。片中有两位老人的对白,大约是女主角说孩子们好像变了一些,男主角说其实他们比起其他孩子算不错的了,我们也不要要求高了。最后女主角死去了,男主角感叹说,就这样完了?早知道这样你在的时候我对你好一点。看这部故事片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在美国航班上看的一部日本片《宁静的海边咖啡屋》,片子讲的是一位离开父亲三十多年的女性,收拾起父亲海边的船屋用作咖啡馆,每天点起一盏灯期盼有一天失踪多年的父亲会突然出现的故事。片子的开头有一段对白,其中一句话是律师说的,他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对方同意替死去的父亲还债。这句话是这样的:啊,您令我太惊讶了,毕竟现在亲情比纸薄···。片子的结尾时是女主角既想离开让它伤心的小屋又离不开因咖啡屋而认识的邻居。如果把这两部片子联系起来看,可以有这样的印象,日本人对于情感的不确定性非常困惑,又非常的彷徨,“菊刀”之心理矛盾显而易见。
再然后是电影《万千穿心》,国产片,武汉为背景,由武汉的女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片子讲的是强势的女主角面对生活的变故,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在孩子不在需要她并和她恶语相向的时候,她毅然走出这个家的故事。毅然,知道吧,决绝的很。完全不似日本的唧唧歪歪。
哈哈哈~玩笑啦。其实,这世界对于情感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生活大致是大同小异的。
把这几部电影联系起来干嘛呢?生活,情感,活法,六个字三个词,非常常见但我不却知道怎么说,用几句话把他们连起来,或者一段话里把这三个词嵌入其中,我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写法,而且不尽相同。它也许和文化有关,但其实它不是写就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足迹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