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扑尔敏 于 2017-7-12 09:05 编辑
1、
年纪渐长,越来越觉得这个词对我们很重要。
2、
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期间,受一个右倾朋友的影响,我草览了两本自由主义的书,回家就跟我爸爸争论了一番,搜肠刮肚抨击批判了我爸爸所敬爱的毛主席,我记得他当时气得不行,以不理我表示愤慨和抗议。
后来,在红袖论坛,因为对小绿、小虎们学识的爱戴,我似乎又偏左了,所以那会儿我常常有冲动想跑到我爸爸跟前唱《东方红》。
我还记得初中的一位年青班主任,因为我语文好,他很喜欢我。有一年为庆祝国庆节,学校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参加一个爱国歌曲演唱比赛。音乐老师因为我唱高音不行就把我唰了下来。他特意拉着我去找音乐老师说:“廖小单虽然唱高音不怎么行,但她打扮打扮还是很像样的。”于是我就又回到了合唱团,遇有高音就假唱,嘴形对的也不错。后来所幸我们的演出也得了奖。
以后我常常想起这件事, “虽然怎么样,但是怎么样”小学时我们就拿这个造句,但是长大了我们都不会用了。如果那位音乐老师不听班主任的“虽然怎么样,但是怎么样”,在合唱团所有同学面前嚷嚷说,“廖小单你就是个猪脑子破嗓子!”,我当年很有可能会流着泪跑去跳楼。
所以只要一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很感谢那两位老师,他们让我有了足够的自信辅以成长,虽说现在还是唱高音就破嗓。
我想说的是,无论生活还是网络,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对待身边的人,都应该用包容的态度来评判。我们评判某人,要全面综合来看,要多加赞扬,切不要一味的揪住一点“小我”或者“过往”的印象来渲染,其实,就是这一点“小我”往往也具有利用价值,完全可以吸收和改进。可往往我们都太喜欢呈一时的口舌之快,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和特别,而随意去嗤笑打压对方,继而让矛盾扩大伤及无辜乃至各方受损。
尤其看到现在的六星各板都似以割据之势自立为王,动辄就把谁谁列为不受欢迎的人,禁足什么什么版。
别的不说,谁要把玉玲珑列为老友版不受欢迎的人,我第一个不答应,要知道,玉玲珑一坨坨的黑吐司、黑馍馍,给大家带来了多少欢乐,也让我增长了多大自信啊。
3、
想来,兼听则明,体现在读书上,也是如此。
我高中时候爱读书,除了所谓世界名著,上课还爱偷看三毛、金庸,刘墉等,现在想来,可能便是刘墉们让我有了许多对美好事物美丽心灵的追求和坚持。
当然,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刘墉文字里有太多的粉饰痕迹,那些美好心灵很有故弄玄虚的感觉。但我现在还是愿意把他推荐给我小一辈的人,告诉她们:“刘墉的文字真很不错,值得一读!”
青春期的后来两年,我又喜欢上了王朔,那种死不正经的痞子腔调让我很是沉醉。从我爸爸喜欢《东方红》就能看出来,我是个传统家庭长大的女孩,所以我对过不了的混乱生活无比憧憬。不过后来,我又觉得王朔这种腔调,不过是为了腔调而腔调,对生活里的我们其实并有多大好处,甚至还会让迷茫的青春更加迷茫。当然,没有很多生活经历的人,是无法彻底看透王朔们的腔调的,所以他也是引导我日益健康成长起来的一部分。
可惜,年岁渐长,忙于应付日常,现在很少能读进去书了。
在我十六岁的时候,我的梦想小屋是学校的图书馆,我只要下课就会不由自主去往那里,那一排排的书,每一本都藏着我的梦想,但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那时我是个爱读书而迷茫的姑娘。
在我20岁的时候,我的梦想小屋是街边那个贴着双喜的婚纱店,我常常注目于橱窗里的白色婚纱,梦想着有一天一个优秀的男人会带我进去一件件试穿,那时我是个沉醉于爱情又为此苦恼的年轻女子。
现在,我不愿意说我的年龄,但是我知道我的梦想小屋能在某城买套小房子——庸俗吧?真的很庸俗。家人和工作,让我来回奔波于两城之间,我热衷于装饰装修,热衷于园艺烹饪,甚而热衷于做家务……我不再去图书馆,从30岁以后,除了陪爸爸去买过花鸟草虫的书籍,我几乎没有再去过图书馆。
如果可能,我希望以后强迫自己能多读一些书,能从浩瀚的文字里得到一些对我哪怕生活心境有帮助的东西,使我以后尽量避免成为一个讨人嫌的女人,某天不至于赫然发现那些八卦街坊的话,正是自己刚刚说过的。
4、
前几日哥哥身体突遭意外,谢天谢地,终被抢救过来。感谢那位主任医生,听说他自己已是患癌症中晚期,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行善积德终有报,祝福他也能早日康复!
去看望哥哥,和嫂子一起陪护一夜,总是被嫂子待哥哥的模样感动。她不停抚摸着他脸颊,跟昏睡的他轻声细语说话。她日夜守着他,夜里一整夜坐在病床旁,困了,就手支着脑袋打会儿瞌睡。
身边有个相爱贴心的人儿,真好。我录了视频,准备等我哥好了后给他看,这样,他就知道珍惜健康和时光,珍惜该珍惜的人了吧。
爱情最动人的场景,不是花前月下、游山逛水、呢呢喃喃,而是沉沉浮浮的日子里的厮守,是大难来时的不离不弃,是《食神》里莫文蔚手里那把拼命的菜刀。
谁的生活都非一帆风顺,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要做的就是和亲爱的人一起扛过生活中的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