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乌蜂 于 2017-4-21 00:48 编辑
几乎每天傍晚时分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大街旁,拐角处,无论寒暑。
青菜品种不是很多,量也不是很足,每种几小捆,可却码得很有条理,看向也不错,估摸着应该都是自家种的。
虽然已近收市的时间,不远处的菜市场依旧人流涌动,而少年的菜摊处,却依旧地冷清。
他穿着校服,徽绣着附近一所中学的名字,很亲切的名字,我也曾经在那个地方度过我的中学时光。看样子应该是放学后来给母亲帮忙的。但今天只有他一个人,不见了他母亲的身影。
心里越发地怜悯起来。板车,毫不凌乱的摊子,还有少年孤独萧索的背影。这种画面,拨动着我心里的柔软,也撩起了如今想起依旧有些苦涩但却温暖的回忆。想起来小时候母亲不够钱卖节料供品流泪而自己打碎心爱小猪储钱罐的情景;想起了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沿街走巷卖迷信品纸扎赚学费的时光。
看我蹲下身来,少年收回了凝神远处发呆的目光,殷勤地问:“兄,买点菜吧!”
这个点家里估计煮好饭了,但我还是想再买点。挑了一把苋菜,看见丝瓜青嫩,又让他挑了几个。
“自家种的对吧?”少年憨厚着忙点头。没敢问他母亲为什么没来,怕是病了或是因为什么。有时候苦困这种玩意,经不起一丝温情勾撩的,很多貌似坚硬的东西,不过是伤口的结疤。
看少年只是帮我拿了两条丝瓜,忙叫多拿上几条称了。问拢共多少钱?才十块整。掏钱结账的时候心里有种想多给点的冲动,可想想还是算了,有时候觉得:这种不问别人感受而为的杯水车薪式所谓善举往往只一种自我表现,很自私的情感行为,反而会破坏好的感觉,以后买菜就奔他小摊来就是了。
兜一圈回来时发现少年已经在收摊了,看到我时还在问好,地上打扫得干干净净,跟少年的眼睛一样干净。
回家接过我手里的菜,妻又以为是同学菜头兄送女同学菜多下的又让我顺了点回家。告诉了她少年的事。妻说:这菜好,以后多跟他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