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疏影轩主 于 2017-12-26 11:36 编辑
学习书法已有四年多,其中三年对书法做了系统地学习。现把我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1、 颜体。 2015年3月,伴着和煦的春风和细密的春雨,我开启了学习颜体楷书的历程。 中锋用笔、横细竖粗、字形外拓……此时此刻,我们的耳边依然回响着老师响亮的话语。 初学书法,大都从颜体入手。这是因为颜体的特点是雍容壮伟、雄浑朴厚、气势磅礴,正气满怀。俗话说:字如其人。颜体之所以拥有这些特点,正是因为创造了颜体的颜真卿,本身就是一位忠义刚烈的唐代名臣。从我所学的《颜勤礼碑》可以看出,颜氏历代人才辈出,颜真卿本人更是为朝廷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年的颜楷学习,让我掌握了书法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行书。
行者,走也。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行书,是行笔速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的特点是书写生动流畅,笔划与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都相互照应互相牵连。 大唐贞观年间,有大德高僧玄奘,历尽千辛万苦,从印度取回佛教真经,回国后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和召见。玄奘法师将翻译的佛经《瑜伽师地论》呈与太宗,皇帝欣然写了序言。弘福寺沙门怀仁历经数载,遍查书圣王羲之的书迹,制成了流芳百世的《集王羲之字圣教序》。 行书不学《圣教序》,临遍碑帖也枉然。2016年下半年,我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了半年的时间学习了这本行书名帖,受益匪浅。
3、篆书 书法,是一把神秘的钥匙,它为我们打开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沿着时光脉络穿越千年,回到我们祖先最初创造文字那一刻。 仓颉造字鬼神哭。那个叫做仓颉的神一样的人物,他的面貌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由他创造出来的字,我们却还能在甲骨文、在大篆中看出一二。那些刀削斧刻的龟甲兽骨,笔划单纯如初生的婴儿;那些青铜铸就的钟鼎铭文,厚重古朴得恰似当年的先民。 当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画风突变,一切变得轻盈婉转,婀娜多姿起来。车同轨书同文,不管我们是应该感谢还是应该憎恨秦朝霸道的始皇帝,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位叫做李斯的丞相,因为由于他的归集和整理,中国的文字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17年上半年,我们穿越时光与周代的散国夨国先人相逢,看他们为一场战争做总结和善后(《散氏盘》);我们又跨越千载,与秦代的丞相并肩,看他为自己的皇帝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峄山碑》)。
4、 隶书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2017年下半年,一个叫做张迁的东汉末年的县令,通过《张迁碑》这个隶书帖子,走进了我们的书法生活。 铺毫、拖笔、一波三折、蚕头燕尾…...隶书这种书体,上呈小篆下通楷书,它变圆转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变繁杂为俭省,是中国文字从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一个分水岭。 最后,我们跟随着魏碑的指引,来到龙门石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造像记,学习了这种留有隶意更像楷书的字体。 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有特点,精彩纷呈。通过三年的学习,我更觉得书法的海洋博大精深,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5、结束语 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三年的书法基础课就这样结束了。在今后的三年时光里,我将对行草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三年后的另一个三年,我还将学习狂草。六年以后,虽然我变不成一条汉子,也不一定能把书法学成,但是,我会把中国书法史的脉络梳理一遍,把书法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彻底掌握在心底里。
鼓励我吧,六星的朋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