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疏影轩主 于 2018-1-1 21:21 编辑
首先声明一下,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本文也没有亵渎任何宗教的意思。我只是想阐述一下自己对宗教的理解而已。下面,言归正传。
2017年岁末的一个下午,我和儿子一起在开封大相国寺内游览。说起这大相国寺,还真是大大的有名,据介绍说,它本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的信陵君的府邸,北齐天宝六年建相国寺。至北宋时期,大相国寺的地位和规模达到鼎盛,不但是当时全国的佛教中心,也是全国各地商人在京城开封的商品集散中心。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对花和尚鲁智深这个人物都不会陌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后,就去五台山当了和尚,又因为醉打山门,无法在寺里立身,智真长老休书一封把他介绍到了东京,落身处就是这大相国寺。在大相国寺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结识了豹子头林冲,后来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最后才上了水泊梁山。
冬天天短,才下午四点多钟,太阳已经落到了山墙后,只剩一抹余晖,给朱红色的大殿镶上一层金边儿。我和儿子都不是佛教徒,对大雄宝殿内金光闪闪的佛像和姿态各异的罗汉们,只能报以敬而远之的态度。可能因为快到下班时间,寺里偶有穿着土黄色僧衣的人匆匆而过,没有人招呼我们。一层院落一层院落地走过去,最后是一堵红墙拦住了去路,《水浒传》里大相国寺的菜园子,并没有出现在眼前。我和儿子折返回来。
开封大相国寺
寺内大殿和回廊的廊柱上,都有长长的书法楹联,字体潇洒流畅,颇有黄庭坚的味道。我跟儿子说,这寺里定有一位书法高人。儿子看了看无处不在的书法作品,点头称是。然后我们聊起书法家们常常书写的词汇,我说,宁静致远啊,淡泊明志啊,上善若水呀,厚德载物呀,都快被写俗了。儿子突然说,以马内利呢?我一时间没听明白,“以马内利”是什么意思?儿子说,去中原腹地时,常见人家大门的门楣上帖着“以马内利”,这样的人家一般家里都有十字架,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我赶紧手机百度一下,才知道“以马内利”是基督教“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我又问儿子,你看见的“以马内利”是用毛笔写的吗?他说是呀。突然感觉很好笑,心想,这应该是中西结合最典型的例子了吧?
不久前的圣诞节,网上有很多抵制的声音,理由是这是西洋人的节日。其实,佛教也是舶来品啊,我们为什么就接受了呢?我想原因有二。其一,佛教传进中国之前,我们的本土宗教是道教。但道教讲的是天人合一,讲的是修炼、然后成仙。成仙之后呢?就像童话里所讲的王子和公主,只说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至于幸福生活具体是什么样子的,你猜。没有标准答案。你想多幸福就是多幸福,反正就是幸福的。佛教就不一样了。佛教告诉你,世人皆有因果报应。人死后,好人去了极乐世界,坏人下了地狱。道教里成仙之后就完了,佛教则告诉你有轮回,今生修炼好了,后世就不会再遭罪。这就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难题。佛教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套完整的合理的体系,所以,刚一传入中国,就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热烈追捧。其二,佛教自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两千年,早已与我们的汉文化融为一体。比如我们常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果”“真谛”、“涅槃”,最初都是佛家用语。一句话,佛教,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早已不把佛教看成是外来宗教了。
济南洪家楼教堂
书法爱好者抄抄《心经》《金刚经》是常事,那么,用毛笔写“以马内利”怎么就奇怪了呢?想一想,可能是因为基督教传进来的时间还不够长,还没有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中来吧。再就是,有些基督教教徒对教义理解不够,行为乖张,引起周围人的误解。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说有一家弟兄两个,弟弟信了基督教,整天在家聚会唱歌,不务农事,地里的麦子熟透了他也不去割。哥哥实在看不下去了,带领一家人帮他收了麦子。弟弟看到整整齐齐堆在自家门口的麦捆,眼睛望天手划十字说:感谢主!劳累了一天的哥哥十分气愤,拂袖而去,与弟弟再不来往。
其实,大部分宗教的教义都是教人向善的,不管是佛教道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没有哪一种宗教的本意是教唆信徒去做恶事的。因此,不管是念“无量天尊”,还是念“阿弥陀佛”、“以马内利”、“认主独一”,只要一心向善,就都是好人。那么,使用我们最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来写这些宗教用语,也就是不足为奇了。想通了这层,我觉得我更应该好好练毛笔字了,因为书法的意义关乎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问题了。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