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听彝堂 于 2009-10-13 16:06 编辑
【老虢客话·01】宁海记游
国庆节假日,对我而言,不长不短。不长,是因为山高路远,有家难奔;不短,是因为院小屋窄,囧居难耐。于是,就到附近的县城随意一看。
出院是雨丝霏霏,抵宁波是雨水如注,到宁海则云散天晴了。
襄平人《在园杂志》的作者刘廷玑这样描写宁海:
远隔灵江百余里,海滨城郭易邱虚。
章安太守无遗迹,正学先生有故居。
青染层峦经雨后,红翻乌桕惹霜初。
停车细问民生事,半种山田半打渔。
正学先生就是被明朝皇帝朱棣灭门十族的骨鲠人士方孝儒。太守章安是何许人也,不知道。
翻看地图,原来这里还是柔石的故乡。当然要看看。
柔石,是通过大先生鲁迅的文章才知晓的,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乘机动车到一个丁字路口,下来往前走几步,右转过山墙,就是一个很素雅清幽的三合院,门楣“柔石故居”乃许广平题字。
柔石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八月二十七日(公元1902年9月28日)出生,与孔子同生日。1931年2月7日,与殷夫、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就义于上海龙华监狱,时年30岁。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里写到:“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儒,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其实,宁海历史上最出名的是被明朝皇帝朱棣诛杀十族800余口的方孝儒,但是,关于方孝儒,现在什么遗迹也没有了。
宁海,过去隶属台州,现在是宁波的县级市。
故居正面堂屋有柔石胸像雕塑。眼镜、围巾、长发,文质彬彬。两侧厢房,一个摆放塑料椅,可以观看视屏资料;一个卖一些相关书籍。买了两本书,杨东标著《柔石研究》与王艾村著《柔石二十章》,皆当地作者。楼上厢房是柔石的书房,清晨的光线由窗户衍射进来,特别温馨,仿佛旧时岁月悄悄降临,我坐在桌旁椅上留影纪念。楼上还有一些资料展,如鲁迅关于柔石的文章与诗词的手稿的复印件,柔石老宅已经消失了的“金桥柔石”油画。“柔石”笔名即缘于此。至于“柔石”是什么意思,没人明白。还有杨恺帆那首著名的诗: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诵之令人慷慨激扬,血脉贲张。
柔石给我印象最深的,早年,是根据他的小说《二月》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孙道临(萧涧秋)与谢芳(陶岚)主演,人道主义的作品,非常感人。近年,是在《读书》或者《书屋》杂志看到的他的一封信件,述说自己性苦闷的。今天看书才知道,他与冯铿有一段婚外情,但是,仅仅三个月,两人同时就义了。
出来,又乘机动车到北冠庄三湾村看潘天寿故居,这个故居也是晚清浙东传统建筑,但是四合院,房屋调子为红色,不像柔石故居的黑白相间,呈灰色。反映出画家与文学家的迥异之处。屋内有橱柜一个,潘天寿刻联:种莳粟于砚田收成有日,怀奇珍于文席待聘以时。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也。堂屋中间是潘天寿的画,两边联曰: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楼上是潘天寿的图片展。故居对面是“雷婆头峰”。遗憾的是,此处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我来,没人光顾。看门的老太太张罗回家做饭,找来潘天寿的堂侄来陪我,我们留了一张合影。仅待45分钟,乘来之车即回去也。
柔石、潘天寿乃浙江第一师范同学,潘天寿比柔石高两级。柔石书画收藏有味,有当年浙一师校长经亨颐书写的现代诗《明月》,夏丐尊书写的李易安的词《醉花荫》,夏丐尊转送弘一法师李叔同入山后的信札手迹,还有马叙伦、丰子恺的,当然,更有潘天寿的。
回到西客运站,乘小面包到“前童古镇”。入,规模也是不很大,但是,古色古香。全村基本童姓,原有后童村,如今已经合并一体。古镇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距今有770历史。其童氏祠堂非常壮观,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方孝儒设计,堂号“永慕堂”,匾题“诗礼名宗”。有民俗馆布展得非常专业,基本内容是生孩子,娶媳妇,过年节、办丧事的习俗。有几家大宅院,如“明经堂”、“职思其居”、“群峰簪笏”等,“群峰簪笏”建于清乾隆年间,“明经堂”建于道光年间,影壁有“狮子滚绣球”石雕。“职思其居”建于清嘉庆年间。还有陈逸飞拍摄《理发师》电影的外景。但,房屋雕工最好的是所谓“宰相衙”,可谓无木不雕,繁琐极致,充满欧洲“洛可可”的风格。院内堆满了收藏的旧房屋饰件,价值不菲。晚上,在路边农家吃饭,鸡肉、笋干、豆腐、娃娃菜、啤酒,100元。此地特产豆腐、香干、空心腐,号称“三宝”。
明天是中秋节,我要找个“海上生明月”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