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下虽是寒冬,北风酷烈,但期盼多时的雪却仍无踪影,反倒是江南雨雪纷纷。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是: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但无雪的季节,还是冬天吗?当然春风徐来,繁花似锦,枝叶茂盛自然是一种风景;西风漫卷,无数缤纷落叶随之一空,秋意盎然,蓝天白云红墙黄瓦之间,柿子独留遒劲的枝杈间,方是成熟一刻。但直至此刻,没有飞雪漫舞的景致,仍然让我感觉不到冬的浪漫,也只能在诗词间寻找一些安慰了。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的这首诗,恰能体现冬雪将落,对饮欲赏雪的情景。好友相聚,借雪畅饮。透过室内的窗看外面雪花飘飘,侧耳听北方呼啸;室内红彤彤火炉,酒香四溢,宾主双方把酒言欢,酒不醉人景醉人。新酿的酒,温暖的火炉,天气渐晚,最后的铺衬就是欲雪,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能饮一杯无?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友谊,虽然是礼貌的询问,想必没有什么人能够拒绝这种扑面而来的友谊,当如李白所描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我喜欢唐诗,胜于宋词,虽属个人感悟,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如同我看先秦散文,那种精致和简练,和现代散文动辄几千上万字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和现代诗歌带来的感觉又是大不相同。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描写感情的诗词。很多人总要把作者的表达给固定化,尤其教科书所说,什么反封建,表达对人民生活的同情之类,我一直对此表示不解,您梦回大唐了?这个梦还得巧遇作者,两个人即不能说梦话还不能说醉话,这个不是纯属臆想是什么。作者就是发乎情,著于诗而已,一首描述感情的诗词,哪里来的什么政治动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远游的人啊,有人思念你,总是心中默念你什么时候回家。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回家,而是问你的归期,将那种思念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巴山夜雨,一幅多么美的图画,一个涨秋池的涨字将作者满腹的思念和愁绪表达的让人心痛不已。屋内红烛闪烁不定,条案之上,书香弥漫,烹茶的水汽蒸腾,共剪西窗烛,憧憬美好的团聚。然而外面连绵秋雨打在外面树叶和屋顶,坠落地上,汇成小溪,将水池都涨满了。深秋的巴山,深夜秋雨,一个人孤单的漂泊。美好的憧憬和萧杀的秋雨之夜交汇成一首悲怆的协奏曲在鸣响, 直击内心,引起读者和作者的共鸣。
最后一句让人从美好的憧憬中回到了了冷酷的现实,这么美好的前景的,需要话却巴山夜雨时刻。敢于在28个字的诗词里,重复使用“巴山夜雨”,带来的不是重复,而是不同意境。感情的变化,思想的跳跃,更加深了作者的悲凉孤独的伤感。
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亦不过如此,只是少了儒雅含蓄之意。
两首诗篇,虽无一字谈情,但给人以浓浓的关爱。不著一词,尽得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