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最早叫豳(bīn,音同彬)州,后改叫邠(bīn,通“彬”)州,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3500年前,周祖公刘(彬县县城有条街就叫公刘街)立国于豳,辟洪拓荒,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先河。《诗·豳风》就是产生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不朽诗篇。彬县境内文物遗存众多,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即大佛寺石窟和开元寺塔。我此次到彬县,就是游览这两处“国保”。
自开行西安至彬县的旅客列车后,到彬县的交通方便多了。我从西安乘火车到彬县,下午先游览位于县城的开元寺塔。开元寺塔俗称彬县塔,背依紫微山,山顶上竖立着“丝路佛都,山水彬风”八个大字。塔前是一个开阔的广场,广场上有一尊范仲淹塑像。
范仲淹曾任邠州(治所在彬县)知州,在邠州任职期间,搞团练,举荐一些有才华立有战功的部属,处理宋夏两国之间的矛盾纠纷;安置流离失所的蕃汉民众,奏免一些苛捐杂税;重农事,兴水利,办学校,重振豳风。近一千年过去了,彬县人民仍不忘范公的功绩,立塑像以示纪念。
屹立于广场上的开元寺塔,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顶为砖砌攒尖顶,上置铁质塔刹。整个塔体外观挺拔秀丽、精致雅韵,显示了我国北宋时期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在烽火连年的关陇地区,彬县的开元寺塔能够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晚上,我又来到这里,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彩灯照耀中的开元寺塔,比白天更显得雄伟壮观。塔后的紫微山上万灯齐明,远望恰似满天繁星。华光异彩、灯火通明的广场上,聚集了很多纳凉的人,有闲坐聊天的,有观看木偶戏的,有跳广场舞的,热闹非凡。可以说,这里是一处百姓休闲观景的绝好地方。
第二天上午,我乘车到大佛寺,彬县县城到大佛寺交通方便,乘3路公交可直达。途中远远看到彬县另一个著名景点:花果山,据说这里是唐玄藏西天取经途经之地,也有佛像石窟群。大佛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大战)中阵亡的将士超度亡魂所建。
隋末乱世,群雄四起,李渊改大隋江山为李唐后,天下远未平定。号称“西秦霸王”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陇西,频频袭扰豳州,威逼长安。李渊为解榻侧之患,遂遣秦王李世民率军西进与薛氏决战。经几番交手胜负互易,终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岁尾在浅水塬将薛军聚歼,大唐西患就此平息,这就是对立国未稳的大唐王朝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浅水塬大战”。
到了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将“应福寺”改名为“庆寿寺”。后来,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至今。游览大佛寺,主要是观瞻石窟造像。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窟内的阿弥陀佛为陕西第一大佛,被誉为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我来得早,游客不多。进入大佛寺山门,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上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世界文化遗产·彬县大佛寺石窟”金色大字。放眼看去,大佛寺石窟背依清凉山,绵延错落于奇峭的崖壁上,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等,大小石窟一百多孔,宏伟壮观,一派佛国气象。
这些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是雄居于石窟群中心的“大佛窟”。洞前筑有砖木结构的高大护楼“明镜台”,原始建于唐,现存建筑是明嘉靖年间重建,又经清代修葺的五层三檐、六角攒尖顶式结构,台上楼阁飞檐挑角,雕梁画栋,美观大气。“明镜台”二层的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使洞内光线明朗,便于人们瞻仰洞内所有的塑像。
登上明镜台,先观瞻了大佛窟。大佛窟内主要塑像是一佛二菩萨,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居中,高达20米,宝石蓝髻护顶,秀眉慈目而又气宇轩昂,端坐于莲台之上。初看如此高大威严的大佛,使人颇为震撼,并油生敬畏之感。侍立于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神态恬静。此外,窟内尚有诸多造型各异的小造像。大佛窟造像雄浑宏伟、雕刻精致,是我国古代造像中的一大宝库。
随后依次游览。大佛窟东侧为千佛洞,平面近似于正方形,两边较深,中间略小,窟中造像六百余尊。西侧为罗汉洞,分为主室和东室两部分,造像近百尊。大佛窟以西约200米处,是丈八佛窟。千佛洞的东边,还有许多大小洞窟,层层叠叠,窟内均无造像,和其他游客一样,我没有继续游览。
大佛寺石窟建于盛唐,石窟内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当时大唐的盛况,以及西域和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建筑和雕塑艺术史,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大佛在公元628年即玄奘西行之后建成,便成为了丝绸之路东段的地标,当远来的商旅见到大佛时,就知道离长安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