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尘散仙 于 2010-12-20 11:54 编辑
一个乱世、三个国家、多少英豪、壮怀激烈。
在那个令后人景仰的年代,能人倍出,各显神通,但我独独赞赏刘玄德,他才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智者。
有人说曹操是打天下,孙权是守天下,而刘备则是哭天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却对刘备偏爱有加,认为他是“汉室宗亲”,他才有资格去继承大统,匡复汉业。因此,他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刘备的“德”,但尘世间的有些事,是越描越黑的。刘备在曹丕称帝后不久,就迫不及待登了基,那半推半就的丑态,足以说明了他虽然打出“拥汉”的旗号,内心却一直在想着独树一帜。
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仁厚而近伪”,一语道破了刘备的本质--虚伪!
但是,在那个动荡的乱世,各诸候互相攻伐,互相吞并,如果老老实实的,就连生存都难,更谈不上要开疆拓土了。
相较其他诸候而言,刘备当时的家室已经没落到了极点,卖草鞋为生,从实力方面连个杀猪的屠夫都不如。但他善于拢络人心,在广大下层百姓中间,博得了贤者的美名。有一次逃难过程中,一个猎户为了给他弄一碗肉,竟然杀了自己的妻子,用妻子胳膊上的肉来给刘备下酒。这可只是个素昧平生的穷苦人民,他能为刘备做出这样疯狂无耻的举动,那么刘备不是圣人,就是大奸大恶之人。事实证明:刘备至少不是个圣人!这一情节,也成了《三国演义》中最大的败笔。
诸候并起的时候,刘备只有数千军马,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这仅有的实力,他不得不收起了万丈雄心,在各个角度,各个领域,都装出一付与世无争的文弱形象。
当同样机警的曹操说他是英雄时,刘备吓得把筷子掉在地上,借口说听到雷声害怕,轻易地骗过了那位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
当张飞失了徐州,使刘备的夫人落入了吕布手中时,刘备却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无可续”。几句话令关张二人痛哭流涕,敢不拼死效力?
当关羽投降曹操后,刘备的虚伪本性更加彰显出来,竟然写信请关羽割来自己的头颅去向曹操报功,他有这份心,却又不自杀,直逼得关羽立刻北上,过五关斩六将。
最令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刘备摔孩子”,当赵云在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救回阿斗后,刘备竟然一把丢在地上,说什么:“几乎为你,损我一员大将”。书中第一回就说过刘备“双手过膝”,这一摔基本上是把孩子放在了地上,但却令赵云感激得五体投地。
世人公认诸葛孔明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智者,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甚至呼风唤雨、斗转星移。鲁迅先生形象的评述:“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孔明所表现出来的许多神机妙算也真的接近“妖术师”,但是,我却认为在很多方面,他远逊于刘备。
刘表的儿子向孔明求计,孔明不予理睬,是刘备给他安排了一个“上屋抽梯”的妙计,迫使孔明无可奈何就范。
败走新野,老百姓都要跟着刘备。刘备在明明知道带上百姓会影响速度的情况下,仍然咬牙坚持。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敌人,唯一拥有的是“人心”,如果不带百姓走,就算是暂时逃脱,但却失去了唯一的法码“人心”,那么他将来还有什么前途可言?这是一种赌徒心理,要么闯过去,博得更大的美名,东山再起;要么,干脆就片瓦不留。也正是因为这种赌徒心理,使得他敢于在天下英雄面前,去配合关张二人,酣战吕布,名扬天下。
可见刘备的心机是无处不在的,甚至连给儿子起名字都有讲究:“刘禅”--“禅让”,这是古先贤的美德,刘备起这个名字的意思也是不想让儿子继位,而是择有德者“禅让”给他。
事实上他是这么做的吗?恰恰相反,他到临死前,还把孔明拉下来垫背,告诉孔明:“阿斗能扶就扶,不能扶你就取而代之吧?”一句话激得孔明匍匐在地,赌咒发誓。
在孔明二十六岁那年,他已经算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也明明知道三个国家都没有绝对实力去吞并对方,统一天下。但是,就为了刘备临终前的这一番话,便得孔明后来六出岐山,穷兵黩武,干起了一番“明知不可而为之”的逆天之事来。结果,五十多岁,就生生累死在五丈原。
上述诸言,只是刘备虚伪一生中的几个片断,诸君如果再认真读读他的言语行动,当会发现更多的意外。比如把刘璋的国家强占后,居然还拉着刘璋大哭:“不是哥哥我不仁义,是形势所迫呀!”抢了别人的地盘,哭得比受害者还冤,令人听了不寒而栗。
与之相比,我想到了吕布的殒落,这位天下第一豪杰,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显然也没有那么多诡计。也正因为他没有刘备的狡诈,所以他才不能存活于乱世。刘备的虚伪,是适者生存的虚伪,是一种令人感佩的虚伪,他甚至虚伪到连敌人都要赞叹的地步。如今的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冷漠,生活陷阱无处不在,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些虚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