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根的两个问题说一说佛的审美与认知
1,有根之问的奇异之美
时在 2020-11-25 18:06 三拳"有两个问题请教论金老师":
1,看众生的是谁?
2,发慈悲心的是谁?
论金回答说:"本来就没有那朵花是为你准备的,如果你学会放下自我,不再问是谁心怀慈悲,那满山的鲜花都为你而盛开。"
……
我不信佛。但是我曾经常常自诩解空第一,今天,我试着回答这一分为二的两个问题:
1,有根问:"看众生的是谁?"
段干教授答:"我。"
2,有根问:"发慈悲心的是谁?"
段干教授答:"我。"
我的回答"我",任何略有佛教常识的人都会说:错了,佛法讲究"无我"。是的,我好像是答错了,但是却非常适合有根的提问。
释尊说法,最后一般都会声明:凡佛说法,即非说法,是名说法。众弟子会回答说:"如是我闻。"
说法的,否定自己所说的言辞;听法的,会说他们听到了言外之意。双方都在淡化抹除文字表象,直达文字所指的实像。
有根反其道而行之,偏偏用文字提问,偏偏是在论坛上必须用文字回答,我回答为"我",这种不同寻常的问答是不是很有奇异之美?是不是以与佛法相反的方式揭示佛法的实像呢?
2,"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呢?
"我",是一个文字。
"我",是一个声音。俺,吾,予,余,阿拉,I,Moi……都略有不同,其实也都差不多,很像哑巴说话的声音"啊啊啊"。
"我"作为文字也好,作为声音也罢,它所指向的到底是什么呢?按照佛经的一般思路,此时此刻必须譬喻说法,打个比方。
比方说你现在正面对一颗树,一颗松树,一棵桂树,一棵苹果树,随便什么"树",那么你仔细看看你面前的"树",仔细看,仔细看,看得越细越好,你看到什么了呢?
看到"枝"
看到"叶"
看到"花"
看到"干"
看到"果"
看到"种子"
看到"根"
看到"蜜蜂""蚂蚁""鸟"在其中鸣跳,但是你并没有看到什么"树"。
对,我们平时天天说苹果"树",桂花"树",读诗歌读到致橡"树",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树"。明明看不到任何"树",可是我们说话写诗时忍不住用个"树"字。
"我"也跟"树"一样。面对镜子,镜子里出现一个人,你会说那就是"我"呀。请你仔细看看,像看"树"一样仔细:
看到"眼"
看到"耳"
看到"鼻"
看到"舌"
看到"手"
看到"脚"
但是,你看不到任何一个部位叫做"我"。你会发现镜子里的那个人是各种人体部位组成,没有任何一个人体部位叫"我"。
"我",与"树"一样,仅仅是个习惯的声音或者字词,并不是确实存有这么个东西。
这是从"名实论"角度辩"我"与"无我"。佛法里还有几个思路含从心理图像角度辩"我"与"无我",都差不多,略。
3,看不到"我",那会看到什么?
当我们看一颗树,一颗松树,一棵桂树,一棵苹果树,随便看什么"树",却实际上看不到任何"树",此时看到了什么呢?
按照佛经的路子,此时当有一人,"言下大悟"。古代的所有大德高僧,都是听了这一段或者类似的一段法而大彻大悟的。这部分人比例不高。
更多的人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思考十二处。过程基本上都是重复上面的一个思路。不赘。这一部分人比例仍然不高。
剩下的大部分人还要继续努力,继续磨炼,这一大部分人需要"磨炼",需要的是"信仰"而不是"思考"。
4,我还会继续说吗?
不会了。
佛法无边,路子基本就是上面这个路子。上面所说的虽然简单,却是一个三岔口。是小乘与大乘的分野,是中国几个宗派的分水岭,是……错综复杂关系的枢纽。此处悟了就悟了,否则就再等机缘。
以上所说,出自外道,幸勿挂心,反生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