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本草问答》中关于中西医医法药理的的比较
唐容川(1846-1897),清代医学家,即唐宗海。经方家也同时是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字容川。四川彭县人。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于血证的论治有独到之处。
唐宗海少习儒。光绪十五年(1889)举进士,授礼部主事。中年嗜好医学,主张“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唐氏虽然也说过“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但他主张学习和吸收西医的内容,着眼点在保存经典中医学,表现有“重中轻西”的倾向。唐氏显然是受到当时盛行的洋务思想的影响,其学术观点基本上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运用
《本草问答》是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中医的药理问题。提问的人是他的弟子张伯龙,问的问题都在点上。其中前三问涉及中西医药理的比较,很有意思,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
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
答曰∶天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对待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问曰∶神农尝药,以天地五运六气配人身五脏六腑,审别性味,以治百病,可谓精且详矣!乃近出西洋医法,全凭剖视,谓中国古人未见脏腑,托空配药不足为凭,然欤?否欤?
答曰∶不然,西人初创医法,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诸名目,皎然朗着。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当神农时,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然其定出五脏六腑之名目而实有其物,非亲见脏腑者,不能安得。谓古之圣人未曾亲见脏腑耶!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且西洋剖视只知层折,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知气化。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
问曰∶西人谓彼用药全凭试验,中国但分气味以配脏腑,未能试验,不如西法试验之为得也,其说然欤?
答曰∶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历数圣人之审定,盖已详矣!岂待今日始言试验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