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川底下村许一个约会
初识川底下村是在好友水流云在的博客里,很空旷很苍凉的画面,却又似隐掩着无尽沉重与大气,在视线久久定格的一瞬发现水流云在介绍说,它的川字原本是应该叫做爨(cuan)的,这个奇怪的文字一下子让我对那里产生了无比好奇。 很是羡慕与感激他从异域归来的日子,为我们探索到北京房山居然还有一处保留着明清时期原汁原味的农居,他在博客里告诉我们,那个村子叫川底下村。 无端地爱上了这个仅在图片里出现在我眼前的村落,那斑驳的青砖灰瓦、那乱杂无序的石头土墙、那破旧古老的门窗……一下子以前所未有的欲望霸占了我的心头,我就那么急切而热烈地向往起这样一个远离闹市的地方。 我在博客问他是怎样找到这样一处世外桃源,而潜意识里我是在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也会去往那里,去看一看这个至今还保存有远古七十多套院落的村庄,感受一下历史遗留下来的苍凉与厚重,体味一种雄劲大气的痛快酣畅。 总有一些想法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实现的,匆匆忙忙间日子滑走了两年,琐碎而现实的生活渐渐地收走了那些存在记忆里的念想,关于川底下村,关于对它的向往也逐渐地淡薄了。闲暇的日子,照旧穿梭于许多繁嚣的场景,心就慢慢地麻木了…… 偶然的一天,我在整理过去的一些杂志,蓦然地翻到零三年的一本《装饰装修天地》,在那里,我又看到了一个叫沈以澄的人拍下的照片及写下的文字,那个让我曾经很感兴趣的爨字那么熟悉那么真切地映入我的眼帘,我就猛然记起了自己心中还有一个关于川底下村的约定。因为爨字的笔画太多,有人编了顺口溜让人好记: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那时水流云在是这样介绍的,就觉得这个象形字太有趣了,这个村落也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渊源。 后来查资料知道,川底下村的每家每户都是四合院,且全部以南北为轴线坐北朝南建于缓坡上,呈扇形向两侧延展升高,形成了很独特的地理布局。一条近百米,最高处达20米的巨大石墙呈弓形将全村分为上下两部分。村中的正街又分出很多小街巷,高低错落地连接着各家院落,让初入村中的外人常常不辨方向。 而沈以澄在文字里是这样写着,川底下村位于京西古道的黄草梁一段,黄草梁古道在古代非常重要,秦灭燕,金灭辽走的都是这条道。当厮杀声渐渐远去的明朝中叶,黄草梁又成了北运煤炭南运皮货的要道,川底下村便在南来北往的马蹄声中形成并兴盛起来…… 我坚信这样的记载里肯定还有很多无法诠释的传说,陶醉在他遗留在这本书中的只字片语里,我的心再次涌起了深深的冲动,很想马上融入京西这块坦荡原始的土地,去感受它的沉实,它的醇和,它的谜一样的农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