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狗(一)
文/天涯
家里曾经养过的小狗一共有四条。
七十年代是个跟着电跑的年代。电量的不足,不得已限量供电,于是就有许许多多下午4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或者晚上12点上班,早晨8点下班那样黑白颠倒的日子。
午夜归来。
昏黄的路灯,无精打采的映照着路上脚步匆匆的行人。寥寥的夜归人单薄的身影搅动了仿佛已经凝固了的空气。
一个小小的身影跌跌撞撞的倒在了面前,让忐忑的莼的心跳又加快了许多。稍许平静了会儿,莼大睁了眼睛。灯光下看得出,这是一条黄色的笨狗,小小的。就在莼要离开它继续前行的时候,小狗的眼神,拽住了莼的脚步。那是怎样的眼神啊,仰着的小脸上,一双黑黑亮亮的眼睛里,满满的是无助,是哀求,是......莼感觉到,这只小小的狗是在用它的眼神和自己说话,它在说,“救我,你可以救的。"不再犹豫,莼一口气就把那小狗抱回了家。
小狗不大的叫声还是把全家人都惊醒了。欣喜的目光看着这个不速之客。妈妈用心检查和处理了小狗身上的伤,直起身来的同时,说了句:“给它吃什么呢?”
“妈妈,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有小狗吃的了。”两个弟弟赶紧表态。莼和妹妹频频点头。
就像爸爸后来用他那唱《我是一个兵》的嗓音唱出的“我们家已有那一十六口......”那样,这条名字叫小黄的小笨狗和水缸里的九条红鲤鱼都成了家里的重要成员了。
那时《粮食供应证》,《副食品供应证》和《蔬菜供应证》是一个家庭里最重要文件,餐桌上的所有全部与之相关。一个人每人每月三两豆油;多时4—5斤少时2--3斤的细粮--大米和白面,余下的就只有玉米面,高粱米,小米甚至是碎米了。价格听起来是极便宜的。细粮是每斤0.185,与老工人平均工资42。5元,学徒工工资第一年19元,第二年21元,第三年24元也还适宜,只是米面的口味和如今媒体报道的陈化粮似乎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莼全家的口粮不过100斤多一点点,姐弟四人18岁16岁13岁12岁一字排开,正是长身体长个头的时候。小黄伤好后,可以吃到肚子里的基本上就只有省下的一口菜汤,加一把玉米面做成的糊糊了。也就是那个时候莼知道狗肚子存不了4两油的说法。
感觉不到时间是如何从手指缝里流淌出去的。小黄一点点长大的身体,提示着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过去。长大了的小黄的眼神已经闪现出些许的敏锐和机警,不再只是弟弟们呵护的小宠物而是他们形影不离的小伙伴了。
小黄的饭量自然是和他的身体一同在长大.但是,让平静和谐的日子发生变化的并不是小黄长大的身体和饭量。
莼要到外地学习两个月,小黄身前身后的转着,不时地用它的舌头舔舔莼的手,水晶球一样的眼睛一眨一眨的说着许多惜别的话,莼只能将手一遍遍的停留在小黄的身上......出门的时候,莼听到了小黄难过得叫声。
学习结束回家。莼到处寻找着小黄的身影,没有,还是没有。弟弟悄悄的告诉她,农村来的远亲在医院做手术,护理的两个人和病人的饭都是妈妈打点的。没到月末,家里就没有粮食了,用了爸爸差不多半个月工资托人从乡下买来的玉米湿得可以挤出水来,妈妈红着眼睛把小黄送给了农村的远亲......
从莼的脸上滚下来的泪珠,一粒粒的滴落在手里短短的一段香肠上,那是她从每天六角钱的出差补助中节省下来给小黄买来的。
小黄的身影永远走出了莼的视线,眼神却长久的留在了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