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花祭 于 2010-2-5 11:40 编辑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
现在,我把那些关于信守约定的故事,编述一集。
每段叙述都从一幅图像开始,这些图像唤起了对相会之地的回忆。
有些地方可能难以在地图上找到,另外一些或许可以。
当然,所有这些地方,都曾为其他旅行者探访过。
我希望,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以前来过这里……
——约翰·伯格
文/花祭
认识约翰·伯格从《约定》开始。
从《约定》开始爱上约翰·伯格。
《约定》的每篇文章都从一幅图像开始。有的是一幅绘画、有的是一张照片。
约翰·伯格就像是坐在半山腰的一块巨石上,看着图像,然后用他感性、诗意、
中性的语言讲述着每幅图像背后的大片的原野、森林、荒漠和海洋。风吹拂着他
的头发,一切都刚刚开始。
《约定》通过对图像及图像背后有关人性、社会等多方面的挖掘,让读者有了
与作者在回忆与经验中相会的契机。这就是——约定。
约翰·伯格是当代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作家,画家,他同时涉猎写作、绘
画、摄影、电影和政治。《约定》是他的一本随笔集。这是一本让人放不下的书。
每个章节、每句话都充满了灵性和智慧。虽然约翰·伯格是以写艺术评论著称,
有人评价他的艺评是“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的同时,又自觉地
与主流艺评保持距离。然而,读他的这本随笔也同样令我找到了相似的体验。这
是一种介乎惊喜和痛楚之间的阅读感受。他对生命的透彻的拆解,他广博的视角
和思维的领地,让读者在他的文字之间不断地徘徊、反思、收获。
正如评论家梁文道所说:有一些很厉害的作家、评论家,他的那种风格,他
的能力,他的天才真的是你怎么学,你都别指望这辈子能够学得到的。比如约翰
·伯格,他就有一种非常特别的灵感,非常灵敏的感性。那种感性使得他在一个
很激进的政治的主张,一个非常理性扎实的学术训练之外,多了一些东西是别人
没办法抄袭的。
在《约定》中,约翰·伯格的文字风格独具特质。 有的是散文,有的是诗,
有的则像小说。而无论哪种叙述方式其语言的文字张力都非比寻常。比如其中的
“一头熊”。从头至尾都像是在讲一个有意思的小说,而其中暗含的寓意则需要
再三回味。还有“人猿剧场”中围绕着新达尔文主义所展开的结合他童年视角的
那些描述,缤纷的意象和矛盾冲突总是令人无法退避。
《约定》中的好多章节都引用了诗歌,有莎士比亚的、惠特曼的、里尔克的。
也有不少是约翰·伯格自己做的诗。查了一下,他好象还没有出诗集。但他的诗
绝对会给人惊喜。如这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是:汽油弹1991。所用图像标题为:
科威特,1991。全文只是一首诗,伯格用它做这本书的结尾。诗歌很简短却触
目惊心。
母亲让我哭泣
没有凹版印刷
没有电报
没有无瑕的演讲——发布灾难的
是公告
无辜地——
唯有一页页的伤痕。
母亲让我述说
没有形容词
为他们悲惨的版图
上色
没有名词
为痛苦的氏族分类——
唯有承受苦难的动词。
我们的母语扣击着
监狱墙上的
语句。
母亲让我写下
瀑布里哀号的
声音。
在“母亲”一文中,约翰·伯格的文字冷静客观却充满了温情。为母亲画
的两幅素描画是这本书伯格本人唯一的两幅画。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的母亲一如
他看似简单的文字,却把所有的生命过往和堆积的亲情融汇在其中。我注意了
一下,在标题母亲两个字下面注明了:为Katya而作。Katya是约翰·伯格的
女儿。
读“一坨屎”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其实它们并不一
样。“一坨屎”是一篇散文。“相比鸟语之通透,我们人类的交谈却是晦涩的,
因为我们不得不寻求真理,而不是成为真理本身。”“邪恶并不起于事物的败
坏,而是源于人类说服自己做坏事的能力。”“邪恶是无辜的面具。”这些睿
智的语言在约翰·伯格的书中随处可见。他对生活、对历史、政治及人类本身
的观察及透视绝非常人能及。
秋天,果园。一颗红苹果落在草地上,在一堆牛粪旁边。牛粪亲切地、彬
彬有礼地说:“早上好,苹果夫人,你还好吧?”她没有理会,因为她觉得和
牛粪说话有失她的身份。
“天气真好,你不觉得吗,苹果夫人?”苹果默不作声。
“你会发现这儿的草地很迷人的,苹果夫人。”
还是不说话。
这时,一个男人穿过果园,看见了这红苹果,于是弯腰捡了起来。当他咬
开苹果的时候,牛粪脱口而出:
“待会儿见,苹果夫人。”
这是约翰·伯格在“一坨屎”中讲的一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生于1926年的约翰·伯格在1958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我们时代的画家》。
但却因揭露政治秘闻而在一个月后即被出版商回收进了仓库。但这并没有阻碍他
对艺术和文字的把握。至今他还在写作。
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的美国女作家苏珊
·桑塔格曾说: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
而非随兴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
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另:感谢2009年最后一个雪夜送我这本书的那位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