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的周孝王,是封建社会里一项极具民主色彩的政治行为。即使皇帝死后,也不是想怎么谥就怎么谥的,而是由大臣集议,所以中国古代做皇帝的和当高官的最担心这个谥,怕死后遗臭万年。后来秦始皇认为,谥法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但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法制度。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春秋大义精神所在,比如鲁哀公的哀,汉武帝的武,岳飞的武穆,海瑞的忠介,其中蕴含的褒贬,使人一目了然。至于这个“先其善不从其过”,见于《国语·楚语》: 恭王有疾,召大夫曰:“不穀不德,失先君之业,覆楚国之师,不穀之罪也。若得保其首领以殁,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大夫许诺。王卒,及葬,子囊议谥。大夫曰:“王有命矣。”子囊曰:“不可。夫事君者,先其善不从其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恭’乎?若先君善,则请为‘恭’。”大夫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