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天生会看画,有的人天生对文字敏感一些。小时候我对插画不敏感,过了三十以后,经常有拿起画笔的冲动,终于有一天,提笔一气画出一个滑板少年空中翻滚的画面,那神态那气息,连滑板少年都佩服至极。然后就回想起小时候看画,印象其实挺深的。
记得第一课语文:一群大雁往南飞,啊,秋天来了。那画面里简直有风在吹,朗读声与雁鸣比高。生孩子以后,回想起来这一课,我很自信地说,我懂了。
給孩子选书,那都必须经眼经手,朗诵验其音节之美好,默读想其画面之明丽。文字和图画,标准挺高的。
现在看到人教版的教材插图,且不论具体问题是什么,也不争审美观有没有独特性,更不究其中有没有政治性。我只说一点:教材一定要保守,保守传统,不能激进。
那我们的传统是什么?近的,就看看80后的插图,80后中国教育走上正规。远一些的,看看西风烈烈里民国教材插图。或者,干脆看看小时候的各种各样小人书,那线条,他神态。或者更具体一些,丰子恺,蒋兆和,戴敦邦……这些人笔下中西传统之美兼具。
为什么要保守不要激进呢?因为孩子的思维尚不能独立自主,所以要缓,要慢慢来。要自然而然。要从自发性的传统渐渐养出自觉性的创新。
归根结底要创新。然而,创新是要孩子自己去创新,传统传承到一定厚度,自然会有创新的冲动与自觉。即使那谁的插画确实纯属审美创新而别无他图,也不能三级跳离传统,断裂传统,孩子会踏空,会闪腰。
单论审美,那种插画要笔无笔,要墨无墨,要境无境……那也不是什么创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