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2-6-28 11:59 编辑
睡饱了,起床。想起母亲。随即端了银耳羹,噔噔噔上楼,看看老人家。自从来我家,没有人陪着,母亲都不出门。长此以往,真担心给憋出毛病来了。
轻轻推门,往里一看。母亲姿势很舒适:靠坐在椅子上,脚跷得很高,手里捏着本薄册子,嘴里念念有词。瞬间把我逗笑了:这姿势也是我偏爱的,原来源头在这里啊?!
受到惊扰,母亲抬头,看见是我,又见我端着碗,忙迭迭起身,迎着上来说:“哎呀,让你不要多操心,怎么老是这样子?我能照顾自己的!”
我笑了笑,答她:“也不麻烦的啊。举手之劳,给你端上来。小心,还有点烫,先放一会儿吧。”母女俩闲话了几句。我也抱了书,一边闲翻,一边陪母亲聊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得累了,或者看得累了,就躺母亲床上,闭上眼休息片刻,也不影响聊天。
母亲看的小册子,是那种路边摊买的。但内容却很高大上,比如《增广贤文》、《三字经》、《女儿经》、《教子经》等等。大概是不太熟悉字词,母亲喜欢念出声来。就是我最初推门看见的场景了。
母亲有时候念完一句,会主动跟我探讨一番,主要是说她的见解。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意思,母亲还会拿来“不耻下问”,再感叹当初家贫以致于没读多少书。
大概是我在的缘故吧。母亲现在读的是《女儿经》。
“女儿经,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母亲念得很认真,一板一眼的,感觉像在教皆将出嫁的女儿,那种殷殷告诫的口吻,把我给偷乐了一阵又一阵。
但念到“学针线,莫懒身,父母骂,莫作声,哥嫂前,请教训”时,母亲却又停了下来,一本正经跟我说,“刚才念的这几句都是老规矩啦,听一听就行了,也不一定适合你们现代的年轻人!”
哈,我还算“年轻人”?大概在母亲眼里,女儿们最归还是没长大的吧!关键是,她老人家居然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知道有些陈腐规矩是不该墨守的,这一点把我给小小感动了一下,也再次乐了一下。
接着再念:“丈夫穷,莫生瞋,夫子贵,莫骄矜”,有两个字把母亲难住了:“瞋”和“矜”字。“矜”字还好说。这个“瞋”字,老实说,也把我给难住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嗔”的通假现象,又或者就是不许跟老公瞪眼睛的意思。
也不知道是版本流传的问题,还是母亲这种明显盗版册子的问题,又或者压根儿就没有问题,是我把事情想得复杂了起来?我就有些心浮气躁,说:“哎呀,反正都读chen,一声,就不管意思了嘛!”
母亲看了我一眼,说:“你就不能用手机查一查吗?”
倒!遭遇如此精明的老母亲,简直太压力山大了,她居然还晓得能够请教度娘?
只好老实准备查找资料,小幽怨不免脱口而出:“非要弄那么清楚干嘛呢?又不是好了不起的事情!”
母亲正色回答:“你从前不是说,我这个是盗版么?不弄清楚不是闹笑话?上次我还读‘日南北,日西东’呢。要是给外人听见了,像什么样子?”
啊哈。原来如此。
那是有一次回娘家,母亲读《三字经》给我听。我本来是躺在沙发上,昏昏欲睡听着玩,谁知我母亲在那里读“日春夏,日秋冬”,瞬间把我瞌睡给惊跑了一大半,振作精神再接着听,她的下文是:“此四时,运不穷。”
大概是我神经过敏了?这个“日”字,或许是过日子的意思?说来惭愧,我并不能背全《三字经》,甚至因为厌憎“温席”之陋习,后文都没读下去。对母亲的阅读,自然不敢轻易提意见。直到老人家继续读:“日南北,日西东……”
晕啊!实在听不下去了。我叫停母亲:“慢着,慢着。先不要读了,把书给我看看!”
纸质很差的小册子。果然是“日”字。但它出现的频率太高,且字义没办法联系。我就跟母亲说:“我之前怀疑你读错了。现在看,估计是这个盗版册子的印刷问题。我先请教一下度娘。”
查询结果,我判断正确:全部的“日”字,都应该扁平些,读作“曰”字。那一次,母亲尴尬了好一阵,全家也安慰了她好一阵。把我打滚乐了好一阵子。想不到她就此给记在心里了。
哎呀,想起这桩陈年旧事,依旧笑得我不要不要的,趴在母亲床上滚了两圈,乐不可支啊。母亲丢扇子来打我,说:“你还笑,你还笑?赶紧查你的手机吧!”
哦,哦哦。母亲大人有令,那必须遵守的啊!我急忙忙抓过手机,开始输入操作,还是忍不住笑了又笑。母亲故意板着脸瞪我,眉眼间却也溢满了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