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2-8-7 15:57 编辑
“老牛啃嫩草”,这个词的本义,是说,牛已老迈,牙口不好,消化不良,非嫩草不能维系其存活。
然,文人脑洞大开,由此推演出引申义:老夫少妻(老妻少夫,太辣俗世之眼。姑且不算在此列)。
其中之一,是苏轼调侃好友的,“一枝梨花压海棠”,最经典,最内涵,让人脸红心跳,却也拍案叫绝。
冷不丁看见这诗句,若不溯源出处的话,脑补画面感,当真是美不胜收。特写镜头推出来:动感演绎,色彩映衬 旖旎无边。就问你服不服!
能把“老牛啃嫩草”的人间俗事,描述得如此清新脱俗,非苏大学士不能妙笔生花。
当然,本篇行文之初衷,并非推崇“老牛啃嫩草”,而是探讨“老牛啃嫩草”存在的基础——生理的,乃至社会的。哦,差点忘了介绍身份:笔者,生物学教师一枚。如假包换!
言归正传,先介绍一个名词:柯立芝效应。这个效应的核心内容,是新的交配对象会使动物交配后的不应期大幅缩短以致于再次进行交配。
有一个著名的老鼠实验(感觉老鼠这种生物也挺倒霉的,人类的很多实验结论都来源于它们的奉献):
1.把一只雄鼠扔进笼子面对于一只发情的雌鼠,两只情投意合的老鼠会激情四射的连续交配。逐渐的,雄鼠产生倦怠,即使雌鼠还有交配的愿望,雄鼠却再也兴奋不起来了。
2.换上一只新的雌鼠,那只疲惫的雄鼠又会挣扎着起来继续交配。只要不断地更换雌鼠,这个过程可以不断重复,直到这只雄鼠完全精疲力尽昏倒过去。
哈,是不是特别好玩?这种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犁坏的田”,“只有累死的牛”,你品,你细细品,是不是也很内涵,很有道理?
用专家的话来说,当新的雌性出现时,雄性动物会受“新鲜感”刺激,产生大量的多巴胺,从而又能快速的提高活力和“性致”。说上帝造人也好,说遗传现象也罢,总归是进化出了如此生理基础——它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有助于提高雌性受孕的几率,同时有助于保证遗传基因的多样性,长远来看有利于整个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人这种生物,众所周知,有着动物性和社会性。也就是说,柯立芝效应在人类世界也是普遍存在的,譬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以及老夫老妻的“左右手”无感现象,都可窥见其端倪。
那么,现代社会为嘛立法、立规,包括道德约束“一夫一妻”制度呢?这就是之前提及的社会性了。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在成长的过程中,以理性因素去克服原始的生物本能。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类走过最初的蒙昧,脱离纯生物范畴之后,以婚姻家庭为基础单位,来尽可能实现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为固定的伴侣有助于抚养后代,稳定的家庭环境也更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此可见,社会性使男人们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但动物性的柯立芝效应却始终潜伏在某处蠢蠢欲动。但凡有了什么机缘,或确保无虞,或心存侥幸,新的刺激就会让脑中的多巴胺激增,从而表现出“老牛啃嫩草”的行为来。说白了,他们啃的,是新鲜感,是刺激感,是证明自己:雄风犹在,不减当年。
据说,男人三大幸事:“升官,发财,死老婆”。注意,最后一点,必须以前两点为基础,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升官”,“发财”,底气硬了,顺应潜意识的动物性,“换老婆”便顺理成章了——要不咋说,“男人有钱就变坏”,自诩有足够的资本踩踏社会性规则,自然把纯粹的动物性暴露无遗。此处,不讨论其他后果,特别是“执政党”和“在野党”对原生家庭的影响。单说,“一代新人换旧人”的狷狂和嚣张,会令男人起码在短期内会容光焕发,宛若新生。哪怕迫于某种现实换不了“新人”,不为人知处来点偷摸小动作,“美容养颜”和“提神醒脑”效果也是杠杠哒!
反之,设若没有“嫩草”呢?一成不变的生活,毫无竞争和刺激使人亢奋,混吃混喝躺平等死的人生,“牛们”就会持续不应期,从而呈现未老先衰的精神状态来。“树挪死,人挪活”,也差不多是这个理。换换环境,新鲜感会刺激亢奋点。
故曰:若无嫩草,牛必显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