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2-8-27 21:07 编辑
缙云山“火”了。
这个“火”是山火的“火”,也是被世人所关注的红火的“火”。重庆这座山城,这座直辖市,连同重庆崽儿们,也因此成为热点话题。“川渝一家亲”,于我,似乎有些与有荣焉。
相比不久之前,因打人事件而进入视野的唐山,重庆热气腾腾之“火”,让人舒了一口气。太多压抑、太多阴暗面,需要这类“火”来荡涤,来冲刷。
翻看视频现场,让人热泪盈眶:全城总动员,陡峭的山路,接龙的队伍,背篼送水,摔下去又爬起来的摩托车……——他们所面对的,却是熊熊烈火!
说真的,视频入眼的第一感觉,我是抗拒并排斥的。在我看来,“山火”这类自然灾害,需要专业人士进场,更需要有序进行,而不能单凭满腔热血。民众一窝蜂冲出去,不嫌添乱么?不担心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么?
但,我似乎低估了这座城市的力量,又或者我所看见的“无序”,仅仅是宏观调控下的振荡?
“明火被扑灭,无人员伤亡”的信息传开,确实让人内心无比震撼——伤,铁定是有的,视频里那些摔倒下去,说没有碰撞擦伤什么,谁信呢?但,不是伤筋动骨要人命,不是“山火烧伤”就足够了,起码证明整场战斗的有序、有力、有效性。
山路崎岖、陡峭,平常技术不好的都容易摔跤,何况救火现场的着急忙慌。估计背水救火的骑手们,是可以预见也是有了心理准备的。他们,是真正的民间英雄,是重庆响当当的好男儿!
不说专业的“以火攻火”什么,单说这种靠人力送水,全城总动员,有没有“蚂蚁撼大树”的即视感?这样的火热场面,只该属于昔日“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今却在重庆这座城市现实上演。说什么世风日下,礼崩乐坏,说什么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一颗颗炽热滚烫的心,分明就鲜活于眼前……
为嘛我如此激动呢?因为缙云山,于我而言,还另有意义。记得是1994年吧?我曾经在山里住了几天。
那时候课程学到了植物分类学。这个学科知识单凭口述,或者板书,无疑是纸上谈兵。就有了“重庆缙云山”之行。
老师们之所以选择此处,缘于缙云山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长江流域保存较好的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分类上孤立的形态特殊的植物。 至于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珙桐、银杉、红豆杉、桫椤等,这里几乎都能找到。而缙云四照花、缙云槭、北碚榕等模式植物,也是有的。
在缙云山逗留的那几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都特别和谐。大概脱离了呆板课堂,环境清雅,空气清新的缘故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卸下了防备和伪装。我记得我认的37度恒温“大哥”,就是在缙云山结缘——从陌生到熟悉,到亲密无间的信任和依赖。
老师们每天分组带领孩子们实地考察,观摩,辨认各类物种,指出如何辨认叶型、花型,以及对生、互生、簇生等等,有时候还采挖几株出来辨认根须。我自然是极感兴趣,紧跟在老师身边,不单听他解说,还主动问长问短的。在最后那天的考核,我是以本学科满分获得喝彩的——老师们采集的植物样本,我全部轻松辨认出来了!
事实上,除开穿行在山林里辨认植物分类,我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这座大山很多,比如缙云山的名称由来,缙云寺的过往等等。而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这座山城的气候特质。整体感觉是,水汽很重,云雾缭绕,磅礴郁积,气象万千。他们说,重庆妹儿皮肤好,也是这个缘由——不怎么被太阳晒,水汽又滋润,比北方的干燥环境美容养颜多了!我甚至疑心古人所谓“川狗吠日”之场景就发生在重庆。因为在缙云山的几天,几乎每天出去都会遇到雾气,否则就会是淅沥小雨,气温也比成都平原低很多。
李商隐一首诗,让“巴山夜雨”天下闻名。据说,诗中的巴山,就是指的北碚缙云山。这意境,真是妥妥让人沉醉啊!
缙云山“火”了,重庆也“火”了。而今,“火”到极致,该渐渐沉寂下去了。重庆依旧是那个重庆,它的秩序会尽快恢复。不知道北碚缙云山,这一座珍稀植物的天然博物馆,什么时候才能回复原状?重庆我后来去过几次,却都是在城区逗留,或许下一次该进山去看看了。那些人,那些事,或能在时光里找寻蛛丝马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