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租的转型:实物地租转型为货币化地租
"供销社"成为热点,网上很多人都在谈,大多似乎并没有对准焦点。但见远古乡村写出一个很好的短帖:"1927年,打土豪分田地。农村现实,许多好吃懒做的年轻人,每年秋收之后…纠集在一起,吃大户…"远古乡村确实抓到一个焦点。印象里远古乡村喜欢文学,惊讶她政治和历史叙事也别具只眼。
我想从经济学角度切入分析这个问题。原来写过一篇不散文不小说的《画痴》,里面只言片语提及我曾祖父拒收百亩良田的事儿。曾祖父不但不收人家的,实际上还散尽自家自有的土地,然后进城坐医。那个时代是百年之变局,土地在转型。
具体的说,中国传统里的土地耕作模式,是地主家出租土地给长工,长工秋收后按照契约缴七成收成给地主,自己获得三成。这是秋后算账模式,长工以实物纳租。等到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商品化和工业化逐渐深入农村,传统的地租模式日渐式微,新的模式出现:现金缴租。
这种地租模式的变化就是实物地租的货币化甚至资本化:地主家通过多年的地租完成一定程度的资本原始积累迁居到城市里经商,每年开春前就租出乡村的土地,而且要求长工一定用现金一次缴足一年的租。这是春季预缴租,地租货币化。
用现金在春季全额预缴租比起秋后算账的实物地租来,地主可以获取比较充足的流动资金进城投资生意赚实实在在的钱,农民却因此陷入非常大的风险:春天现钱缴租,年景不好而秋后歉收怎么办?战乱怎么办?
地租货币化后,风险转嫁给长工,长工承租不起,一些一直辛勤劳作的长工只好改作短工,地租模式仍然是秋后算账;原来的短工就变得更加袖手好闲。于是农村出现很多"好吃懒做"的人,他们到了秋天秋后算账时,都去地主庄园吃大户(实际上是讨价还价缴地租算工钱以及各种赖欺讹霸)。不论道德,不论政治,只论经济学的技术与计算:活不起的人若想继续活下去,只好如此——这不分古今,也不论中外。这种资本对百姓生活的冲击,仿佛当今疫情中的社会,也会出现"零元购"。
农村土地到底该如何高效率地开发利用?长工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承包制,乡镇企业,直到目前撂荒闲置……近百年来,中国并没有成功走出一条稳定的农村土地利用之路。
2,供销社是农业向工业转型的雏形组织
继续设问:地主家少收一些现金地租不行么?地主家分期收租不行么?答曰:不行,不行,真不行。因为地主转型成为中小资本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不但受大资本家挤压,还受官僚排挤,更受西方列强资本家的打压。这些农村进城的中小资本家,现金和资本也是非常拮据,分分钟会比土地上的农民输地更惨。
这些进城的地主,临街建一座房,底楼做商店,楼上当住房,后院当仓库和加工厂。脑补这个画面,这就是"前店后厂"模式,这就是供销社,也是家庭工厂。中国从农业经济转型为工业经济,这个农业走向资本化的过程拖拖拉拉持续了七八十年,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初起的乡村企业,还是这个画风。
改革开放后雨后春笋般的"前店后厂"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而当初前店后厂的供销社是靠政治学组织起来的。前者是农村农业和农民转型工商业的努力,后者曾经是中国对西方经济封锁和压迫的抵抗。这是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供销社"里体现出来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3,当下重振供销社是工业寻根之旅
中国的供销社,从经济形态讲,是农业向工业的初级转型。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供销社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私有制与公有制之间的过渡。从现代金融制度考察,供销社可以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以及农业资本合理流动的平台。
最初,农业地租转型为民族工业资本;现在,网络商务平台正通过金融资本控制住农业乃至城市实体服务业。这两个形态都是不正常的:农业,工业,和金融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淘宝等等电子商务平台的金融资本是控制在外国风险投资人手上,外国资本获利后不会回流到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于是断链子。
为了形成良性循环,中国现在的经济学原则是"脱虚向实":金融资本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要形成良性的国内循环。于是,供销社成为农业走向工业化最后一公里的路,成为电子商务沸点的最后1°。
农业,工业,金融业,各种业态本来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循环。但是,中国原来一直没有实现这种良性循环,即使动员政治力量也没有完成;现在的状态则是,资本的力量只会流向高利润的地方去,即使淘宝这种平台也无法深入农村;唯有国家公共投入才能开发农业与农村这种价值荒地,才能使散漫的农村经济走向良序发展。国资肯定会入股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的。
供销社,是以国家之力为资本修建实体平台。供销社的终端连接农村土地,这也是一个充分整合开发农村土地的契机。中国不可能走美国那种资本化的大农场,也不会走俄罗斯那种集体农庄。供销社之路成,资本通,则农村活,三种业态良性循环矣。
4,亲民社会生态与元宇宙虚拟世界
与供销社相关的是社区食堂。
社区食堂也是实打实的生态,是更具体而微的脱虚向实。供销社可以构建农村生态。民以食为天,社区食堂可以构建社区生态,社区周边有食堂,学堂,医院,电影院,博物院,戏剧院……百姓生活变得充实起来,百姓家活在亲民型社会生态里,亲民生态活在百姓家,这比元宇宙虚拟世界更好。
元宇宙虚拟世界也不孬,但是,那世界是亲资本的世界,不是亲民的世界;那世界是骑在投资风头上的世界,风光时猪也飞,断链子时人成猪拱泥,远不如亲民的社区生活踏实。
5,大斗出小斗进:美元挖出埋葬美国的坑儿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鲍牧与齐悼公有隙,弑悼公。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于简公,权弗能去。于是田常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这个事情说的是,春秋齐国的田常子收服民心的手段:百姓借粮食时他家用大斗衡量记账,还粮时又改用小斗算数……这样老百姓借得多还的少,赚些便宜,民心慢慢归附田家。
现在美国的做法正相反,几十年来一直大斗进小斗出,与天下争利,天下苦美国久矣夫。我给算算这笔烂账:
19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等值1盎司黄金。现在黄金价格是1600美元一盎。现在的1美元,内在价值约等于五六十年前的2%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把1美元当作一个齐国的斗借粮食记账,那么这个斗的容量是越来越小,今天一斗也就装五六十年前2%的粮。重点,重点:美元现在升值,就是暂时把这个斗稍稍增大,相对于欧元日元,美元这个斗现在增大容量30%,纷纷借进大量欧洲日本的余粮,这是大斗借;按照美国几十年来的习惯,过一段时间它会把斗改小,把现在借进来的世界各国的粮再还给各国,这是小斗还。
美国年年借国债,一直都是大斗借,小斗还。这是美元失信的过程。美元,一直都在不断失信。现在美元的内在价值约等于五六十年前的2%左右。美国以2%价值载量的美元,超额购买全世界的商品和服务,这是强买强卖。这种强买强卖越来越难以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进行下去,美国现在越来越急于搞乱全世界,唯有世界大乱,美元才能继续以2%的内在价值买100%的商品。
美元越来越虚,美元越来越软。美元越来越填不满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儿,这个坑儿有多大?美国GDP现在是25万亿美元,实际上也就值15万亿,满打满算20万亿。也就是说,美元的坑儿几乎埋没一小半个美国。用不了多久,美国会埋进自己正在挖的坑里。
说了这么多美国给自己挖坑,目的只是这一句话:中国脱虚向实,正是借鉴美国挖坑的教训,积极修建实实在在的路。
供销社,是中国路的必由一段。
6,历史和人心:中国正走向良性循环
节6在行文逻辑上直接节4。节5算是对"脱实向虚"概念的一个历史解释。书接4回:
佛法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以史为鉴,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如果只沉迷于过往,耽于回忆,那是阿Q;"生活没有意义,人们只在经历它",对现实生活走着瞧,这是《局外人》默尔索漫无边际的荒诞;如果对未来充满理性预期,恐怕人人都会落得个单向度的人。
所以说,一个人的心,要同时拥有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不能偏执偏陷。一个人,要知道过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住,未来到哪里行,如此则知"我是谁"。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要明了自己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供销社,这是链接中国传统历史和现实的路。"……一千八百四十年,自那时起,为了……自由幸福……",这是共和国英雄纪念碑上一句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话。中国从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化经济,从那时起至今接近二百年一直都处于一个巨大的落差之中,今天终于开始弥合历史上的缺失,以供销社的形式补足良性循环的缺口。
中国内部接近二百年的缺口和裂缝已经开始修复。中国外部,周边,仍然存在巨大的分裂:一条三八线裂开南北朝鲜,日本裂去北方四岛,琉球群岛孤悬东海,台湾隔在海峡对岸,库页岛海参崴可望而不可即,外蒙破门而去……这些分裂是列强的强加,是雅尔塔会议的恶意安排。中国的现实里,外部环境的裂痕也要如内部裂缝一样一一修复。欧洲的柏林墙早已倒掉,苏联也已经成为前苏联,中国外部周边的人为分裂自然也该亟早重合重叠。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内部及其周边的裂痕会弥合,愿望它越快越好;美国会陷入美元的裂缝里不能自拔,判断十年左右会更明显可见。
7,中国最大的裂痕:
科学
法治
传统
三者之间,融合无间,则中国将复兴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