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即知识",在《美诺篇》的结尾,苏格拉底如此论证道。
是的,"美德即知识。"人类知识增长的动力是美德,美德是人类知识发展的目的。人类科学知识总是在改善自身生存环境,并提高自己的幸福。美德,是人类知识的形而上基础。
中国传统先哲说,学问之道有二途:
一曰"自明诚",人类通过学问的明白通达回归自性的诚实正大。譬如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以其伟大的天才创新科学的极大发展,人类在惊叹其明白通达的天才的同时,处处享受科学积累的幸福。牛达爱不仅仅是科学的天才,更是道德的圣者。
一曰"自诚明",人类以其诚实正大的自性为基础,实现明白通达的知识。譬如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巨著中继承中国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创建其物种进化的学说。人类知识都有其传承,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记录这种学术源流,是知识的内在逻辑:既在知识上有天才的创新,又在美德基础上尊重传承的传统,把所继承的知识源流明明白白记录在知识的谱系里。
尊重学术源流,如实记录知识的谱系,这是知识的内在逻辑要求,这是知识的美德基础。中国传统上没有什么知识产权法,但是知识分子无不自觉地遵守知识内在的美德之约。中国传统的学术文章,没有像现代西方那种对每一条引用都注明其所属著作与作者,但是无不在序言或者后记里明明白白标注学术源流里的各位学者与作品。即使是诗歌里的典故,局限于诗歌的体裁而无法注明典故的出处,但是诗歌从来没有故意隐瞒典故,而是充满对典故或所化用的前人诗句的欣赏与敬意。
科学,文学与艺术,就这样在传承中夯实其美德的基础,在创新中发扬知识的力量。美德即知识,美德即人类的自性。这原本无需外在的法律的约束。
然而,当外在的约束越来越有条款可依据时,人类却越来越偏离自性,越来越忽视知识内在的美德基础。譬如张网宏,博士论文既不能提供知识的创新,又不能坚守传承学术源流的道德基础,引用别家三千余字而无一字注明传承自何家与何学,无一丝对知识的尊重,无一毫对美德的敬畏,反而嚣张跋扈地高喊什么"有本事就依法起诉去"。
是何言哉,是何言哉,一个人内心不敬惧美德,不自觉遵守传统,外在的法律条文又能帮助得甚事。美德的基础在张网宏的跋扈里轰然崩塌。
一个失去美德基础的人,他的知识又如何可能帮助人类提高自身的幸福呢?且再看张网宏,他最新对上海疫情的总结与研究里,歪曲事实,颠倒数据,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真实感受都距离十万八千里,再一次真切地证实,道德基础崩塌的人,就不要奢望他或她拼凑的所谓知识能指导人的现实生活,但求不要给现实制造太多的纷扰和惑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