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eibo.com/tv/show/1034:4769471244730410?from=old_pc_videoshow
自殖民者踏足北美洲时起,就有计划地大规模猎杀北美野牛,断绝印第安人的食物和基本生活来源,导致他们因饥饿而成批死亡。
据统计,自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后,美国***先后发动了超过1500次袭击,攻打印第安部落,屠杀印第安人,占领他们的土地,罪行罄竹难书。1814年,美国颁布法令,规定每上缴一个印第安人的头盖皮,美国***将奖励50至100美元。弗雷德里克·特纳在1893年发表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中承认:“每条边疆都是通过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战争而获得的。”
加州淘金潮亦带来加州大屠杀。首任加州州长彼得·伯内特提出要对美国原住民发动灭绝之战,州内灭绝印第安人呼声高涨。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加州,一个印第安人的头颅或头皮能换5美元,而当时的日均工资是25美分。从1846年至1873年,加州印第安人口从15万跌落至3万。死于暴行的印第安人不计其数。一些重大的屠杀事件包括:
◆1811年,美国军队在蒂皮卡诺大战中击败著名的印第安人首领特库姆塞和他的军队,烧毁印第安人首府先知镇并实施残酷的屠杀。
◆1813年11月至1814年1月,美军发动针对美国原住民的克里克战争,又称马蹄湾之战。1814年3月27日,在密西西比领地马蹄湾,约3000名士兵向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发起进攻。在这次战斗中,800多名克里克族战士惨遭屠杀,克里克族的军事实力从此大为削弱。根据同年8月9日签订的《杰克逊堡条约》,克里克族人将2300多万英亩的土地割让给美国联邦***。
◆1864年11月29日因少数印第安人反对签订出让土地的协议,美国牧师约翰·奇文顿在科罗拉多州东南部的沙溪对印第安人进行屠杀。这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一次美国原住民大屠杀。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玛利亚·蒙托亚在采访中提到,奇文顿的士兵们剥下妇女儿童的头皮,砍下他们的头,并且在回到丹佛后游街示众。
联合国土著***利问题特别报告员阿纳亚在2012年访美后提交国别访问报告,称沙溪大屠杀事件受害者后裔控诉,1864年约700名美武装士兵对住在科罗拉多州沙溪边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夏安和阿拉帕霍族人进行突袭和射杀。据媒体报道,此次屠杀事件造成200余名部落成员中70至163人死亡,三分之二的死者是妇女或儿童,无人为此次屠杀负责。美国***曾同部落后裔达成赔偿协议,但至今未履行。
◆1890年12月29日,在南达科他州的伤膝河附近,美军向印第安人射击,据美国国会记录,死伤者超过350人。伤膝河大屠杀后,印第安人的武装反抗基本被镇压,约20名美军士兵还被授予荣誉勋章。
◆1930年,美国印第安事务局通过“印第安健康服务”项目对印第安妇女实施绝育。绝育手术打着保护印第安妇女健康的旗号,部分手术甚至在妇女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超过42%育龄印第安妇女被绝育。对很多小部落而言,这几乎导致整个部落灭绝。截至1976年,大约7万名印第安妇女被强制绝育。
西部运动
1830年,美国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标志着美国强迫印第安人迁移的制度化。该法案更从法律上剥夺了印第安人部落在美国东部居住的权利,迫使约10万印第安人从南部故土迁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迁徙开始于炎炎夏日,历经气温达到零下的冬天,每日徒步16英里,成千上万人因饥寒交迫、劳累过度或疾病瘟疫死于途中,印第安人口数量锐减,强迁之路化为“血泪之路”。拒绝迁移的部落则被美国***发兵征讨、暴力迫迁甚至屠杀。 得克萨斯加入美国前的1839年,***要求印第安人立刻撤离,否则毁其所有、灭其部落,导致大量不肯就范的切罗基人被枪杀。
1863年,美军对纳瓦霍部落执行“焦土政策”,以烧其房屋、焚其庄稼、杀其家畜、毁其财产相胁迫,武装押送纳瓦霍人步行数百公里到新墨西哥东部保留地,跟不上队伍的孕妇老人被直接枪杀。 19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美国印第安人都被驱赶到了密西西比河以西,***把他们强制安排在原住民保留地内生活。
《剑桥美国经济史》中写道:“由于美国***对东部地区最后的印第安人进行了武力驱逐,因此,该地区只剩下极少数的作为单个国家公民的印第安人,或者在武力驱逐中躲藏起来的那些个别印第安人。”
强制同化和文化灭绝
为了给美国***的不义行径辩护,一些19世纪的美国学者大肆煽动“文明对野蛮”的二元对立论,将美国原住民塑造成一种野蛮、邪恶、低等的族群。19世纪的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帕克曼声称,美国原住民“无法学习文明的各种技艺,他们及其森林都必将共同消失”。
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也声称,美国原住民“在推理和道德品质方面比白人低劣,而且这种低劣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而言的,而是与其组织有关,是整个族群的特征”。这种为了给殖民掠夺行径辩护而肆意贬低印第安人的言论,充满种族歧视的色彩。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采取更加激进的“强制同化”政策,消灭印第安部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强制同化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于破除印第安人原有的群体依托、族群身份及部落认同,并将其改造为单一个体、具有美国公民身份、公民意识并认同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美国公民。为此采取了四方面措施:
一是全面剥夺印第安部落的自治权。印第安人多年来以部落为单位生存,部落是其力量源泉和精神寄托。美国***强行废除部落制,将印第安人以个体形式抛入与其传统截然不同的白人社会,使其无力寻找工作和安身立命,在经济上一贫如洗,在政治和社会上饱受歧视,遭受巨大精神痛苦和深刻的生存危机、文化危机。19世纪的切罗基部落原本欣欣向荣,在物质生活上与边疆白人不相上下,但随着美国***逐步取消其自治权、废除部落制,切罗基社会迅速衰败,沦为土著居民中最贫困的人群。
二是以土地分配的形式,试图摧毁印第安人保留地,进而瓦解其部落。1887年通过的《道斯法案》授权总统解散原住民保留地,废除原保留地内实行的部落土地所有制,将土地直接分配给居住在保留地内外的印第安人,形成实际上的土地私有制度。部落土地所有制的废除使印第安社会解体,部落权威遭受沉重打击。“太阳舞”作为部落团结的最高形式,因被视为“异端行为”而遭到取缔。原保留地中大部分土地通过拍卖转入白人之手;对务农毫无准备的印第安人在取得土地后不久也因受骗等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生活日趋恶化。
三是逐步并最终全面强加给印第安人美国“公民”身份。被认定为“混血”的原住民必须放弃部落地位,其他人也被“去部落化”,极大地损害了印第安人的身份认同。
四是通过教育、语言、文化、宗教等措施及一系列社会政策,根除印第安人的族群意识和部落认同。从1819年《文明开化基金法案》开始,美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或资助寄宿学校,强迫印第安儿童入学。根据美国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治愈联盟报告显示,历史上全美共有367家寄宿学校,至1925年,60889名印第安儿童被迫就学;至1926年,印第安儿童就读比例高达83%,但就读学生总数至今仍不明确。本着“抹去印第安文化,拯救印第安人”的理念,美国禁止印第安儿童讲民族语言、着民族服装、实施民族活动,抹去其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实施文化灭绝。印第安儿童在校饱受折磨,部分因饥饿、疾病和虐待死亡。此后,又推出“强迫寄养”政策,强行将儿童交给白人抚养,延续同化政策,剥夺文化认同。此现象直至1978年美国通过《印第安儿童福利法》才被禁止。美国会在通过该法时承认:“大量印第安儿童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转移至非印第安家庭和机构,造成印第安家庭的破碎”。
著名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等人所说,由于强制同化,“美国历史上最卑劣的事情之一……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也许是印第安人最不幸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