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4-4 10:25 编辑
跟先生分享个抖音视频:
一家庭主妇把家里给的全部零花钱10元万,转手借给了前男友的妹妹(因为前男友出车祸急需手术,求到了她那里)。但,婆婆监督她很严,事情很快败露无遗。由此开启了家庭伦理大战:女人的理由是,给她的零花钱,她可以支配;婆婆反驳说,零花钱是给你用在家庭的,不是用来养小白脸的。丈夫痛心于妻子不商量,疑似余情未了云云;妻子哭哭啼啼辩解,说不敢跟丈夫商量,担心丈夫瞎想,更担心丈夫不让出钱。
先生笑眯眯问我,看出什么了?分享出来,是想表达什么观点?
我夸张了表情,说,评论区一片骂声,各种污言秽语往女人身上砸,什么水性杨花啊,不安守本分啊,败家娘们儿啊,还有叫嚣让婆家扫地出门的。
哦,你呢?你什么想法?先生意味深长。
我自然想同情一下那女的啊,想留评论说,余情未了不是人之常情么?无非是来不及把控好界限和尺寸,还需要在家人的循循善诱下成长罢了!
随即,我又做了个怕怕的表情,噗嗤一声笑了,说,问题的问题是,看见评论区一片骂声,我怕评论了群情更加激愤,甚至连我也撕咬,终究偃旗息鼓没敢吭声了。
先生哈哈笑了起来,说,你信不信,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骂人的,很多恰恰是前一秒才脱下婊子皮,下一秒刚端正了贞节牌坊的?
我原本有点心虚地以为,先生会嗤之以鼻,认为我有三观不正的倾向,想不到他竟然会声援我的观点?这倒让我放下心来。也是,他若不是这样的真性情,又豁达又睿智,凭什么让我对他喜欢到骨子里?
我就叹了口气,说,女人容易感性吧。这个“感性”囊括了很多。包括,头脑发热,善良过头,余情未了——此处余情,不代表奸情。曾经相亲相爱,怎么可能说斩断就毫无牵连?活生生的人,又不是冰冷的机器。
想起来很多相似的:
譬如,婆家不理解儿媳内心朝向娘家。养育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原生家庭,若非婆家人善待慢慢移情融入,哪里是一纸婚姻能阻断深处牵绊的?姻亲关系的融洽,更多靠的是以心换心,相互尊重,有效沟通,并各调节奏。
再如,有些老人家习惯性“掠夺”能力强的子女,去贴补能力弱的子女——个中情感走向,岂是“偏心”二字能概括的?最直观的缘由,是他(她)眼里的家人范畴和子女眼里的家人概念偏差。于子女而言,父母是共同的,家庭却是各自的;对父母来说,子女都是家庭的,他们该团结齐心相互护持。
解决矛盾的关键,不是抱怨父母偏心,而是慢慢让父母意识到,子女各有各的家庭、重心和前程,老人家应该重新定位并放手。
男人未必就不感性,先生想了想,继续话题,说,你看为了帮前妻跟现任闹矛盾的是不是更多?毕竟是跟过自己的女人,如果遇到了什么困难,男子汉大丈夫,怎么可能决绝到不闻不问?只帮不帮、怎么帮和帮到何等程度才不影响各自的生活,就真的是一门处世学问了。
意思是,男人也可能界限不明,需要成长?先生这性别立场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态度不错,我笑嘻嘻揶揄。挺喜欢这种闲聊,轻松,自由,随性。
哪里是男或女的事儿?先生笑了笑,说,人与人之间,都涉及界限的考虑,人生的各个阶段,也都需要成长。
好像是。如同我对案例的思考,以及与先生的探讨,未尝不是一种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