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英语时,老师只是领着我们一起念,但求念得有表情,有抑扬顿挫,会场景应用,并不大讲究语法和拼写。所以当我们学"better than"比较句型时就发生过一些乐子,一是因为英语和汉语的习惯用法有差异,再就是因为老师没有当心讲语法儿。
学校有两个正校长,两个正教导主任,他们都有孩子与我同班,其中一个校长的儿女两个都在班上。有一天学校发调查问卷,调查这四个领导人的民间威望,所以问卷的评价对象有四个,后面分别跟着三个选项,只勾选其中一项:
❶一般
❷较好
❸好
同学们都很认真,积极迅速地勾取,然后交卷。事后想来同学们都很单纯,四个领导人一致选❸,不分轩轾,唯一的意外就是那个校长的儿子和女儿评其爸爸曰"较好",评其他领导人曰"好"。同学们愕然。
校长的女儿解释说本来勾的❸,看见哥哥选❷后又改过来的;哥哥说,"较好"比"好"要好,反正我就觉得爸爸比别人好,所以选❷,英语语法里就这么说的,good,better,best,"较好"就是比"好"高一级。同学们默然。
我心里小声嘀咕,人家还在家用功学语法呢。语法的用处也特别大,而且明显:同学的父亲很快调走了,去一个荒凉的分校任校长,我曾经在那校园亲手栽死一棵小树苗儿。那两个正教导主任要过很久才决定谁留老校誰去分区。
这孩子较聪明。汉语里带个"较"字的夸奖,实际上都是明褒暗贬,意思就是,啊,还行吧。那校长家的同学,偷学英语语法,见到一个"较好"以为是更高一级,应用场景不对,早晚要出笑话儿的。
外语本身和汉语言是有差别的,所以应用场景确实要分清。广而言之,理论也是要讲应用场景的,就跟我们初学英语一样,先是大声喊,拍着手,跳着脚,不光喊到抑扬顿挫,还要在对的场景里抑扬顿挫得喊。
不想远扯理论和应用,只是简单说几句有关翻译的话。翻译讲究"信达雅",信,就是忠于场景;达,就是接通场景和人心;雅,就是自由转换场景。英语的比较级"较好",在汉语情景里如何应用?这其实是一个翻译过程,大脑,心,和整个身体都要沉潜其中。有这种身临其境的翻译能力可以避免不少纸上谈兵,可以避免那些需要场景的句子很正确地置于恰如其分的场合。实举一个场景例子:
"你们的品德,配得上你们的苦难"
品德上"有些人的不可救药",所以一切苦难都是活该; 上帝无语,我打呵呵。
读到这个帖子,感觉一个人竟然能恶毒到这种程度,恶毒到自己直接站在上帝身边似的,呵呵,上帝都无话可说,活该。
之所以有这种彻骨的恶毒,恐怕不是出乎本性,而是场景误植,就像那校长的儿子真心实意地认为他爸爸就是比较其他领导好所以勾"较好",那只是一个蠢儿子,算不上坏,也算不上不孝。这句话误植场景,所以语义180°反转,恐怕也主要出乎蠢,而不仅仅是坏吧。
据闻,这"是一位现代西方汉学家的话语",于是按图索骥,百度之,证实之。发现本意是说:一个人经过磨难,最终于功有成,于德有立。仿佛在说"玉汝于成","梅花香自苦寒来",又相当于说"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翻译讲究"信达雅",现在却颇多有这种连"信"都不沾边儿的事情,人也不少见,本来蠢,蠢到颠三倒四,偏偏自以为是,自以为义,一意孤行到他老子独受荒凉,而那个蠢儿子同学竟然还得意洋洋,一个劲儿追问英语老师,"较好"是比"好"还好,对不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