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3-5-17 20:38 编辑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政治主张一直得不到推行,有一天,他跟弟子们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真的无路可走,我就乘小木筏漂浮海上。
传统解读一致认为,孔子因为失意而有心移居海外。过度解读了。关键在桴,一种用木或竹编成的小筏子,只能在小溪小河的工具,怎么可能用来漂洋过海?危险性多大?可见“乘桴浮于海”只是一句玩笑话。严谨如孔子,如果真的有心移居海外,会用这种玩笑话来述说自己打算么?还有,《尔雅》提到先秦的乘船规格,“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桴)。”联系颜回死时颜回父亲“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孔子婉拒,说自己卸任大夫不能徒步送葬,现在如果真的打算浮于海,他有可能违礼地“庶人乘桴”么?其实,孔子如是说只是表达情绪的狠话——现代人经常说,以极端当坚决,如“不行我就跳楼”,谁当真了谁傻。
但傻得可爱的子路却当真了。他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忠义至上,明知道九死一生,也愿意跟着老师上刀山下火海,此时听到老师感叹之后直接提到自己,“从我者其由与”——跟随我的大概是子路吧,欣喜万分。也许急性子的他,当时就卷起衣袖准备开干了。却不知孔子说子路必会跟自己走,是他失落情绪中慰藉自己的一个亮点。他知道子路误解真意了,只好继续以玩笑来消除玩笑,先是由衷点赞,“由也,好勇过我”,子路你的大无畏远远超过我!紧跟着补了一句“无所取材”,可惜我没有地方弄到那些木材啊。——我们知道,如果真想捆扎木筏,木材在当时自然环境里随手可得,何况孔子门人众多,怎么可能弄不到?此时孔子郑重其事地这样说,无疑是向子路暗示,我说“乘桴浮于海”是开玩笑哩。
这时,子路应该是听懂了,所以对话到此戛然而止。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场景,浓墨重彩出子路的大无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