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熙 于 2023-6-9 14:36 编辑
第三代诗人是反朦胧诗起家的。那是因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很大的历史功绩和艺术成就的朦胧诗,到后来也成了传统,第三代诗人不愿被传统所束缚,所以就起来突破它。
先看看朦胧诗代表诗人舒婷的诗: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诗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在表现手法上,用了很多的意象,可以说是意象纷呈,这是朦胧诗的特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等等,都是在苦难下的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 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等,这些都是在走过浩劫后充满希望的人民的写照。 从舒婷的诗中,不难看出,朦胧诗人,充满了使命感和群体意识。
下面来看看第三代诗人韩东的诗: 《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像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像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最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像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 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了它,见到了,那又怎样啥?见到了就见到了,就是这样的。你不是水手,对大海不了解,最多是想象过它,就是这样的。你见到了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最多就是这样。你想象过大海,你也不情愿被水淹死,这是真的,人人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这全诗有些操蛋,但他却是说的真话。 第三代诗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提倡回归生命本真,回归个体。他们没有朦胧诗人们的使命感和群体意识以及崇高的英雄情结。 在表现手法上,该诗没有一点的意象没有一点修辞。那是因为第三代诗人主张,诗只需要用最真实的最能直抒胸臆的语言表达出来即足够了。该诗歌具有拆除意象的口语化特征。 再来看一首:
《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以下从百度的评论中整理: 西安大雁塔一直被视为历史、文化与传统的象征体,被赋予作为民族悲剧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民族文化的积淀等象征的深刻内涵。 《有关大雁塔》一诗则充满了揶揄和反讽的意味,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具有颠覆性。 《有关大雁塔》中,作者就以冷漠平实的、带有嘲讽的口气,消解了大雁塔的文化意象,抒写了个人的生命体验。第三代诗歌不再像北岛、舒婷一样,用锋利、激昂或理性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批判社会,而是用“非理性”“反艺术”的手段来表达对外在世界的看法和观点。诗歌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作者用平淡的语气叙述平淡的人生和平淡的生活,但细读之下又可以发现,诗行其实轻微流露了某些思想倾向。很多人爬上去是为了“做一做英雄”,逃避现实生活,空洞而虚假。而对那些从塔顶往下跳的自杀者,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 韩东的口语往往隐含着一种冷抒情的意味,将朦胧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化为平淡冷静的叙述。 后现代主义者们提出了“语言还原”的战斗口号,即将语言还原成不经人类染指的单纯的鲜活的语言。为此他们提出两个策略:口语化;缩短语言能指;所指的距离。首先,口语是纯粹自然的语言,它没有人工的各种主观雕饰,可以算是语言的一种还原。于是,口语化成为后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后现代主义者将语言能指和所指的距离缩短,从而进入“语感”阶段。(这样,就使语言更加直接和纯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