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住宿点安排在经典景点附近,缘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可多次抵达。这是我去鸣沙山月牙泉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一般人我都坚决不告诉他:景区门票不是一次性使用的,而是三天内可反复多次刷脸,想想清晨、黄昏和任一时段,哇哦,简直不要太划算太舒爽了!
因此,7月10日早上悠哉哉醒来,拉开窗帘往对面看去,传说中的“高庙”在晨曦中安然,巍峨,都有一种庄严感,忽然就觉得离开西安是对的——从人山人海的喧嚣里奔逃出来,才算是静下心来的真正旅程。
据说,高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成为一处具有宁夏地方特色建于高台上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1942年失火焚毁,1946年重建,就是我眼前的这座了——因此,我特别能理解有人说,“没什么名气的寺庙,纯仿古建筑,我一般都舍弃了。”
这让我想起来,杜牧站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写出经典诗篇《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纵然知晓此赤鼻非彼赤壁,影响杜牧怀古伤今、借此抒怀吗?同样的道理,纵然是复修重建,能改变多少布局和特色呢?无非是新材料作旧时妆,给这座城市以及如我这般远道而来的留个念想罢!
按理来说,昨儿下午抵达,绕外围(园区内)闲走一圈,我是有些失望了的:沿民族街的内院侧廊,明明是仿古廊儒家文化墙,以绘画及文字演绎二十四孝,摆摊设点售卖小零碎就不说了,关键是电线、管道、仪表等私拉乱接,简直凌乱不堪惨不忍睹……最搞笑的还有,进大门一个摆地摊算卦的,而他的不远处树荫下,一个脏兮兮的流浪汉——管理人员都干嘛去了,不需要维护形象的吗,不是功能单一的公园,是吧!
失望归失望,毕竟局限于外围,好像与高庙相关,又好像确乎无关。因此今晨醒来,我就恢复了兴致勃勃,催促先生洗漱收拾,去钟楼绕一圈(附近,几分钟即到)返回来,刚好能赶上高庙迎客时间——说来也是地方文化差异吧,我们四川的寺庙除夜间休息,几乎可以算二十四小时接待居士或游客。
鼓楼作为城市的地标,跟西安鼓楼有相似性:都处在平交道口的中心转盘上,既醒目,又分流。眼前这座比西安的小巧玲珑得多,精致性倒不好对比了,毕竟不在一个层面。底基呈长方形,长宽大约一、二十米,基座门洞通四面街道,却无一例外阖紧了,显然没打算开放给游人。
基座之上是三重檐十字型歇山顶的主楼,每面3开间,3层3檐。因此,每层就有12翘角(中国古建筑里,我最喜欢的造型,以榫卯技术的斗拱结构,渲染出鸟儿振翅欲飞之感),此外,4个角嵌有石雕龙首昂然相对,主楼四面也各有小型陪楼,让人觉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钟鼓楼四门洞上方,还有醒目的十六个字,一看就很有文化感和地域性:东边镌刻着“锁扼青铜”, 西边是“爽挹沙山”,南边为“对峙香严”,北边刻着“控制边陲”。
我自是惦记着高庙,故而拍完照就催先生返程。倒是在街道护栏公益宣传,看见有“尾生抱柱守信”的儒家故事,让我感叹一座城市的整体打造和布局之余,对高庙愈发多了昂扬的兴趣……(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