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 6
|
中华书局的脸面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3-8-5 12:20 编辑
中华书局《黄季刚诗文集》存在的一些小问题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f7361465ce1e2077#rd 八九十年代以前,中华书局是出版界的榜样,出书周期长,是因为编校多次往来讨论,错误才少。现在书稿由作者提供,书局往往只导入出版软件排版即可,编辑没有一字一句地录入,就看不出问题所在。加上年轻化成为潮流,那些大学生没有接受过古籍出版训练,就勇敢地担任责任编辑,看不出问题,书刊出了问题,责任由作者承担,书局负连带责任。 我觉得这个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中华书局的编辑上,说不好听的话,素质太差,一些做编辑的基本功底都不具备。黄延祖工科出身,就不具备整理其父亲国学文稿的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编辑的功力了,但中华书局现在的一些编辑素质不是一般的差,才造成了现在这样一个结果。 前几年出版的那个梁佩兰事件,让中华书局颜面尽失,那套书成了学术界的笑话,后来被下架,被中华书局追回、销毁。作者香港那个“教授”责任很大,但中华书局的编辑问题更大,那么大的问题你看不出来吗?所以,那位“教授”才会反唇相讥:这都是通过你们的编辑出版的! 黄延祖先生是黄季刚最小的孩子,他是武汉大学物理系的,显然并不具备整理其父亲国学著作的能力。他不能读父书,把不是其父亲的诗也收录了,这不是小问题,当然要负责任,但最重要的,中华书局的编辑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你是怎么编辑的! 编辑很多时候是核对文献。周振甫在开明书店编校钱锺书《谈艺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七十年代末《管锥编》交中华书局出版,钱指定周为责任编辑,周又对此书进行了校读,写出了意见,最终出版,钱也吸收了不也校读结果补充。 我说句实话,中华书局这些年编辑的书质量直线下降。老本吃完了,没得吃了!他们不断出版的那些文史笔记,我一直在买,每本看了几页就会发现错误,我就扔一边不看了。 熊国祯先生任《文史知识》总编的时候,还很认真,但已经开始出现躁进的败相,我与他交流过,他做了力所能及的纠偏,但他退下来后,质量便下滑。李某主政的中华书局时代,简直就是个灾难时代,下滑的非常厉害,各种匪夷所思的错误,质量劣质的书稿都制造出来了,丢人丢到了国外,让人不堪入目。 张明华编校袁珂《山海经校注》并编写《索引》,张忱石编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并编写了三个索引。都质量非常高的例子,索引也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得益彰。现在的出版社都怕做索引,费时费力,都急功近利。 写这几句话的时候,跟凤凰的吴主编聊出版社的怪象,他说:当年我准备做黄侃文存的,他(黄延祖)不同意我的做法,坚持自己做,后来没谈妥,给了中华了。——给了中华了,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错误百出!凤凰的出版质量这些年还是很不错的,出了很多上乘书籍。 很多出版社都是自己作死的,你用这样的书糊弄买书的人,就等于砸了自己的饭碗,而你的牌子一旦砸了,名声臭了,辛辛苦苦几十年树立起来的声誉就会毁于一旦,即使是百年老店,也经不起这样不负责任的瞎鸡巴折腾! 230805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