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薄荷味 于 2023-5-30 15:07 编辑
阴雨,刚出门,就有雨点打在脸上,并且有几滴雨落在眼皮上,很好奇,为啥眼皮上那么容易落上雨点?想了一下,是其他地方也有,脸上,腮上,只是不怎么敏感而已,相比眼皮是最敏感的地方,落上一滴雨,惊魂动魄,是雨滴凉让人心惊。
说到心惊,真能体会到这个词。昨天中午,有点困乏,站起来走走,顺手去公路对面的泄水河岸观草花,绿化带里有零星的野菜,弯腰拔菜刚要蹲下,哎呀,妈呀,不足半米远的草上,横担着一条红黄花的蛇,折叠盘着,头和尾交叉着还半米多。一惊,“嗷”的一声,跳起来,跑,腿都被捆住了。远处有人看见了,也跑过来,一起去看,它还待在那里没动,想来估计也是被突然的惊叫吓住了。喊它也不动,最后找了一根支撑花枝的小枝条,挑了它一下,才游走了。蹲下来,捂住小心脏,真怕心脏和汗珠子一样滴下来,心惊肉跳,腿软了,几乎不会走路了,呼呼滴喘粗气出虚汗心惊肉跳,心惊胆战。“吓死了”,这样的话,足够是实例。
古人造字,真是栩栩如生。每一个字都像每一个人,有来处,有去处,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比如“舞”和“乐”。有舞蹈有音乐,这样的生活相比是比较太平盛世。还需要物质基础被比较丰厚。回到历史最初的殷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渐走向成熟,牲畜也相当发达了,牲畜种类也不少了,农业也进步,农作物种类也颇多,农耕用具也有了耒耜,也有了青铜器。手工业也开始分类,商业也有了。在这样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们就有了舞乐。“舞”在古文考证里说像两人扯着牛尾把摇动,也有说像三人扯着牛尾巴投足一歌。也就是相当于印第安人的野牛舞。“乐”字是原来的两个88下边像米不是米像不不是不像木不是木的字符上。在殷虚契拷中说:“从丝木之上,琴瑟之象也。或曾两个大小不一,尖方两口,以象调弦之器。这就是最初原始的乐器。
当时的诗歌,是音乐和舞蹈的密切结合。也就是和弦跳舞时不能憋着气闭着嘴,一定是扬眉吐气念念叨叨的,所念叨之语最后精简成了诗歌。在卜辞中,有一个葵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个题材已经很接近汉乐府里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些作品没有协韵,也都不大高明。再后来,后人收集,便有了《诗经》。最后舞乐和诗歌混搭在一起。
现在的每一首好歌,必须有好的歌词和韵律,舞已经不怎么重要了。单独的好的现代诗歌,虽然不像古诗词那样去卡音韵,却也一定要朗朗上口。《中国史诗》是自己逼迫着自己读过的唯一的一本比较厚重的文学基础书,陆侃如、冯沅君合著。这本书不深奥,很简单的阐述了中国诗歌的来源与发展。三卷书,从最初的舞乐,到诗歌的起源,再到近代诗史,甚至还讲到了散曲。囫囵吞枣读过一遍,记住的并不多,但是有关舞与乐的来历,太形象了,就没忘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