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文学的“意会"与史学的”真实“
查看: 56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的“意会"与史学的”真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3-10-11 17: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3-10-11 18:14 编辑

            

    尝日坛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味的问题,那就是有关司马迁《史记》的,问的有趣,问的有道理。

    不夸张,这问题我在八十年代在大学读中文的时候,也差不多问过我的老师。只是角度略有不同,我记得我问老师的是《史记》到底是文学作品,还是史学典籍。《史记》中文学性的描写算是历史的本来吗?

    我的老师,一个我认为很牛叉的,课讲的很好的古典文学大咖,似笑非笑的看着我:你能问出这个问题,我读书的时候也问过。

    然后我的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世间太久,大意如此,那意思就是文学作品属于意会性的文字,而史学典籍属于记录类文体。但是,无论是意会性文学,还是记录历史的典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变化。古典文学课所以选录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从文学性的角度上看,它有特殊的文学价值。当然从历史典籍的角度上看,也有历史的价值。说着说着老师觉得也有点绕,于是打着哈哈说:这问题很难扯清楚,因为我们的文学和史学在很多时候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再问下去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了。

    说实话,听了老师的“高论”我觉得自己也绕不清楚。但是,问题是依然存在的,那就是看《史记》那些生动的文字,觉得司马迁算是文字高手,更但是,觉得正是因为他文字的高水平,未必就是历史的还原。当然,这绝不是司马迁《史记》一家的体现,春秋左传,战国策基本都是这模式,这写法,所以,这么写不是司马迁的首创。

     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有点过誉,也大概说明这本书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力。所以笼统的说大约是这样:《史记》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其次是一部叙事散文,虽然是依史直书,但是采用了很多的艺术手法,文学性很强,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我不认为老师当时说的文学和史学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一定有,只不过被混淆了而已。就像我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被认真的人求证出来:

    司马光砸的是瓮,追溯我国陶瓷烧制技术的发展史,在宋代确实还没有足够的技术,来烧制这种上面为较大宽口的大缸。因为按照当时的技术,一旦大缸的泥胎进入高温烧制环节,很容易因受力问题,导致缸口损坏或裂开。且这个技术问题,是到了明代时期才逐渐被解决,后来发展到清代,大缸才开始在普通百姓家普及开来。由此可知司马光小时候所砸的并不是缸,而是以前农村地区经常使用的瓮。

     典故出自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


     原文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到了文学这里能编出很多花样是不是?因为文学不是可以虚构嘛?


     你看,人家砸的是瓮而不是缸,后来我们熟知的可是砸缸和瓮没关系了。到现在新编就该是砸锅了,这我们更熟悉是吧?


    所以大概明白了,司马迁那是一个有文采的史学家,不能干巴巴的写史,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史记》。但是,你较真历史是否可以虚构,这就不好说了哈。


    相比之下《诗经》,唐诗宋词,元杂剧,散曲的真实性是值得相信的。我觉得这事儿真不能较真儿了,你把它当历史,就是历史,你把它当文学那就是文学吧。


    但是,佐合一些史料去读,也许可信度更高一些。


   没有人去怀疑张飞喝断当阳水倒流是不是吹牛,李逵拎着斧子六亲不认砍杀是不是行凶,因为那是文学作品。但是,确实可以笑着看《左传》,看《春秋》,看《战国策》,看《史记》。所以看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只能说他大概循着历史的本意演绎出来的,就像我们看今天的《明朝的那点事儿》一样。


   认真不得,也无法认真。一些怀疑的情绪,是会让人茫然的。


   说的再直白一点,甭说几百年上千年前的东西,就现在我们指鹿为马的事情还少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3-10-11 18:3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所有的作品我都当成真实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10-11 19:1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3-10-11 19:19 编辑

史记是正史,官方历史,但本质是古文献,不是信史,是关于历史的参考资料,而且还是二手资料,可信度不高
文物考古才是信史,文献考古都不是信史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3-10-11 19:18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10-11 18:33
所有的作品我都当成真实的

小说呢?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10-11 19:18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3-10-11 18:33
所有的作品我都当成真实的

灵异鬼怪小说呢?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10-11 19: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10-11 19:20 |只看该作者
据说,各代各国都有史官,会不会考证后,是真实记录下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10-11 19: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11 19:20
据说,各代各国都有史官,会不会考证后,是真实记录下来了?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使事件发生是真实的,事件的原因记载也是可疑的,事件的意义更是形而上学的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10-11 19:28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10-11 19:23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使事件发生是真实的,事件的原因记载也是可疑的,事件的意义更是形而上学的

倒也是哈。鲁迅就曾经说过24史24姓之家谱。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10-11 19:3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11 19:28
倒也是哈。鲁迅就曾经说过24史24姓之家谱。

所以才有“中国无信史”的说法
其实西方历史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因为有很多历史记载可以由其他文明中的历史记载佐证,又没有给祖宗贴金的祖先崇拜文化,所以可信度要高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10-11 19:45 |只看该作者
我读《明史》的线是“后妃传”,对,就是老朱家的“家史”,这个线,有血有肉,鲜活,人物都不是死人,就像是邻居。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10-12 08:44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10-11 19:38
所以才有“中国无信史”的说法
其实西方历史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因为有很多历史记载可以由其他文明 ...

可能缘于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以史记为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沾了文学的气息,历史便多了粉饰,少了些利落感。。但,拨开表象,还是能窥出些真相和端倪,所以,也不是全不可信,只需要甄别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10-12 08:5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12 08:44
可能缘于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以史记为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沾了文学的气息,历史便多了粉饰 ...

你得先知道如何去甄别历史,文学粉饰了历史的哪部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10-12 09:09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3-10-12 08:58
你得先知道如何去甄别历史,文学粉饰了历史的哪部分?

难度之大。否则,何来争议~~~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10-12 09:3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12 09:09
难度之大。否则,何来争议~~~

孤证不立,可由第三方历史记载佐证的(需要甄别一手和二手资料),可由文物考古佐证的,才是信史,其他的当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10-12 12:2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3-10-11 19:18
灵异鬼怪小说呢?


吸血鬼日记我觉得是真的。

也可能源于我希望是真的这个心理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10-12 13:22 |只看该作者

任何小说都不是凭空捏造的吧,都会有原型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