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过路的鱼 于 2023-10-12 06:50 编辑
原回目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薛蟠和夏金桂婚姻的不堪,初看和黛玉之死没半毛钱关系,实则不然。
我们先回顾《红楼梦》第七十九回香菱对宝玉说过的一段话【:“一则是天缘,二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当年又是通家来往,从小儿都一处厮混过。叙起亲是姑舅兄妹,又没嫌疑。虽离开了这几年,前儿一到他家,夏奶奶又是没儿子的,一见了你哥哥出落的这样,又是哭,又是笑,竟比见了儿子的还胜。又令他兄妹相见,谁知这姑娘出落得花朵似的了,在家里也读书写字,所以你哥哥当时就一心看准了。连当铺里老朝奉伙计们一群人扰了人家三四日,他们还留多住几日,好容易苦辞才放回家。你哥哥一进门,就咕咕唧唧求我们奶奶去求亲。我们奶奶原也是见过这姑娘的,且又门当户对,也就依了。和这里姨太太凤姑娘商议了,打发人去一说就成了。……”】
这段话透露出的信息有,薛蟠夏金桂是和贾宝玉林黛玉一样是姑舅亲表兄表妹的;薛蟠夏金桂还和贾宝玉林黛玉一样从小一起厮混过;薛蟠夏金桂和贾宝玉林黛玉一样是有天缘和互相有意有感情基础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他们俩对人不一样的是,薛蟠勇敢直来直去,主动回家就跟母亲提出要娶夏金桂,而贾宝玉懦弱只限于委婉暗示家长,没有主动向家长捅破那层窗户纸。
通过以上对比,薛蟠和贾宝玉的爱恋状态是很类似的。如果薛蟠夏金桂婚后夫妻关系融洽琴瑟和鸣,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就会相对顺利。可是偏偏夏金桂的脾气秉性,尖酸刻薄拈酸吃醋爱耍小性子一哭二闹拿捏薛蟠,又和林黛玉对贾宝玉很类似。薛蟠娶了一个类似于林黛玉的夏金桂回来,搅得薛家上下老少不宁,是公开的事实。贾府里的人,不会不知,也不会不对此事做评价和有自己的看法。
别人如何看待薛蟠的这段自由恋爱婚姻还是小事,王夫人的看法就很重要了——因为她是贾宝玉的妈,她娶个儿媳妇最大的诉求就是能听她的话孝顺她。薛蟠失败的婚姻,她肯定会引以为戒。
王夫人从黛玉进府那天起,贾政不在家,她借传贾政话的名义,就表达了她希望黛玉远离宝玉的诉求。反观宝钗进府,王夫人就没有对宝钗说过类似于要她不要招惹宝玉离他远点的话。从中可以看出,王夫人是喜欢宝钗的,也就是在选择儿媳妇上是会相中宝钗的。她为什么喜欢(相中)宝钗比黛玉多?一是,宝钗是她亲外甥女有血缘关系。二是宝钗为人豁达随份,连下人小丫鬟们都喜爱宝姑娘比林姑娘多,更何况王夫人呢。三是出于迷信原因。黛玉一进府,就说曾经有个和尚要她出家,要不一生别见外戚,不然泪水不断。而宝钗是有和尚给个金锁并留下金玉姻缘的话。一个是有预言见外戚不吉利一个是有金玉姻缘的吉利谶语,别说旧时讲究封建迷信的时代,就是当今在一些老人长辈的心中,这种预言也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四是当时的主流三观是提倡女子守妇德的,尤其是女子在对待个人婚姻大事上,是不主张她们自由恋爱的。黛玉和宝玉走得近,在王夫人的眼里是违反礼教的。从她撵晴雯芳官等,就可以看出她是容不下女子有自己和男子发展感情的趋势存在的。
有了这四个主要原因,黛玉要嫁给宝玉要过王夫人这关是很难的。
黛玉过不了王夫人这关,就嫁不成宝玉,嫁不成宝玉,黛玉的爱情就无处安放,就会悲痛欲绝导致心力交瘁泪尽气绝而亡。这个结局,一开始作为书里的当事人贾母王夫人等在前八十回里,可能不知道。但是到了后四十回里,小红穿个瞎话说是有人做媒贾母贾政王夫人给贾宝玉许了张员外家的小姐为妻了,黛玉就开始绝食乞求速死。黛玉会为爱殉情的举动,贾家的长辈们都已经发现了苗头,为什么还要冒着出人命的风险,也要拆散宝黛爱情,导致林黛玉死亡呢?
我们上面分析了王夫人在前八十回里,为什么会相中宝钗的四点原因,就不再赘述。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贾政和贾母为什么要拆散宝黛婚姻,导致黛玉归天的原因。
红楼梦时代,社会的主流道德观是反对年轻人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在宝玉的婚姻上,有绝对的发言权。他对待宝玉的婚事态度是,不主张宝玉早婚,是要他先立业后成家的。比如王夫人要提前给宝玉纳花袭人做妾,贾政就不同意,他是要宝玉先专心读书考取功名。王夫人只好背地里把花袭人的月例(工资)给涨到姨娘级别。
贾政对待黛玉和宝钗,在感情上讲,黛玉是他亲外甥女,宝钗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他垂爱黛玉是一定的,因为贾雨村一个外人凭着妹夫的一封推荐信,他都能关照有加,就不用说对自己的亲外甥女了。具体的例子还有给大观园各景点起名时,有黛玉起的,作为舅舅的贾政是一个字都没有改动就采用的。这也让黛玉自豪向湘云炫耀过。这里不要说是黛玉的文采斐然贾政没改,黛玉的文风是用词灵动意境美轮美奂情感视角独特,用我们现代的话说是有小资情调,贾政的文风是保守派也就是我们现代的“老干部体”,他们的文风截然不同,欣赏的标准也就不同,他采用黛玉起的大观园景物名字一字不改,纯粹就是宠爱外甥女不舍得拂了外甥女的面子。
可是,宠爱和希望黛玉嫁给宝玉是两回事儿。从第四回黛玉进府时,作者通过王夫人的嘴传贾政的话,不让黛玉轻易接近宝玉,也就是贾政从根上就没有要儿子娶黛玉的意思。
到了第二十二回,贾政看到其他人的谜语没有心理活动描写,唯看了宝钗的谜语,突然心里感到她也是个福禄不长久之人。而那次元宵节晚上聚会的年轻女子中,唯独薛宝钗和贾政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他要是替探春迎春惜春黛玉伤感,是因为这几个都和他有亲情关系,可是他偏偏对老婆的外甥女宝钗的谜语伤感,就是透露出了,贾政已经把宝钗作为宝玉未婚妻来观察了,而对黛玉只是和探春迎春惜春一样当自己家里的姑娘看的。
贾政为什么会有要娶宝钗做未来儿媳妇的想法?一半应该是受王夫人枕边风影响,一半是受金玉姻缘论的影响。
有了这两个原因,在第二十二回通过元宵节的谜语,贾政的心理反应来分析,他是对宝钗做未来的儿媳妇也不满意的。所以,贾政就在后来没有了宝钗做儿媳妇的打算。这才会在后四十回里,他的门客王作梅要给宝玉提亲,他能同意了,回来征求贾母王夫人意见的。
提到贾母了,她可是黛玉父母双亡后,在世上从血缘上论最亲的人了。在黛玉进府时,贾母就表现出对黛玉的疼爱,甚至在吃穿用度上比三个孙女还要好。她对宝黛婚姻,在前八十回里虽没有公开表示过支持。但是,从她把黛玉和宝玉从小都带在自己屋子里住着,和在那年端午节见元春赐的礼物中,只有宝玉和宝钗的一样,第二天就能借着清虚观打醮通过和张道士对话,放出话来说宝玉不宜早婚来看,并不是贾母也是追求功名利禄之辈,和贾政同心同德,希冀宝玉先立业再成家的,而是有放拖的嫌疑,目的就是给自己的外孙女争取机会。
可是,贾母不单单是黛玉的外婆一个身份,她还是荣国府的大家长。作为一个大家长,她是有维护封建礼教的责任和义务的。
在身份地位见识学识上,贾母跟王善保家的司棋娘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王善保家的亲外甥女司棋和表哥潘又安有私情,都知道打自己嘴巴子和坚决反对司棋嫁给潘又安。
贾母就算再宠爱疼爱外孙女,有心成全她和宝玉婚事,也不能允许她私自定情。所以,在第五十四回里,贾母讲掰谎记说先说【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这话的意思就是把一个人做了贼,违法乱纪了,你不能因这个人是个才子有才情就不处理他做贼的行为了和一个女子要是自由恋爱这还是个佳人吗类比了。我给大家再接地气的类比一下贾母的话,就是我们现代的家长都很宠爱孩子,可是当孩子到了学校早恋逃学打架惹事儿,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能因为宠爱而放弃教育孩子了。由此可以看出,贾母的立场,是维护封建礼教大于亲情的。
前八十回派读者一直诟病贾母的人设在后四十回里改变了,变成了狼外婆不知疼爱亲外孙女了,支持金玉姻缘了。这些读者,就忽略了或者是阅读理解能力太有限了,读不懂贾母掰谎记的立场。掰谎记的后半部分,就是贾母表明完反对自由恋爱的立场,马上又用小姐眼前有若干丫鬟嬷嬷,哪里有时间和空间单独跟心仪的男子独处啊?都是编书人脑洞大开而已,来替自己的亲外甥女黛玉遮掩,毕竟在这次聚会上,宝玉给众姐妹倒酒,其他人都遵守礼仪饮酒,唯独到了黛玉那里,她逞强撒娇让宝玉替她一口干了那杯酒,惹得凤姐用提醒宝玉别喝冷酒来暗示宝玉和黛玉要有分寸。
贾母面对自己亲外甥女的在宴会上的不当行为,她讲掰谎记表明立场反对自由恋爱,又巧妙地替外孙女打了圆场,一个小姐身边有那么多人侍候是不会背地里有啥私情的,这回他们兄妹代替喝个酒光明正大的,能有啥问题,(凤姐们)何必小题大做呢?
从掰谎记事件,可以看出,贾母虽然反对自由恋爱,但是是偏袒黛玉的。以贾母讲掰谎记的手段来看,她是很有能力处理事情的。
这也就是黛玉听懂了贾母的话意,自己有了收敛。甚至在王夫人派人查抄大观园时,也懂得维护封建礼教,遵守家里规则,安静地接受抄检,没有生气或者表示不满。也因此,一直以为贾母是会在宝玉婚姻大事上,替自己争取的。所以,当怡红院枯海棠反季开花,李纨说主宝玉婚动了,她心里欢喜以为自己终于要熬出头了,要和宝玉鸳鸯双栖蝶双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