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要把文,诗人要把诗:做得明白晓畅
文字/春水秋霜
今次三句话,无论男女,无论官民,无论站队,弄文字的把文字弄好。什么叫弄好,就是明白晓畅。
三句话,就是讲三件事,到文字都清楚明白。
1)当红的给当黑的接风,自然赢得感激。
是说刘禹锡感激白居易。见诸《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谁是沉舟、病树,肯定是刘禹锡自己。千帆浩荡,万木春荣才是指白居易的。“宦海千帆过,东风万木春”,这会才包括刘禹锡。唐朝进士科在明经以上,至少对文字的影响是到位是不错的。
其实当红当黑,上风下风,文人彼此明白。(张维为,金灿荣,胡锡进,司马南什么东西,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
2)真的文武全才未必明上意,懵圈还是打不开。
是说岳飞;辛弃疾。
历史于志(史传)都是官修。但民间也常常走自己的感觉。南渡对于中下层人的影响应该比皇族贵族小。可坊间更多是肯定岳飞的。岳飞的《满江红》不胫而走应该是百姓喜欢。陆游《示儿》恳切。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就是我想想当年,好不。历史怎么走,常常上意更重要。历史大势,到底南宋、北宋不同。诗人你文武全才也没有用。但“诗言志”实打实。
3)最没有区别的,还是风雅钱塘,男女相思。
诗,或者词,或者曲都是一样的。
苏轼是典型的例子。他是文字豪放,论史英雄的。但到底男人都儿女情长,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孙权、周瑜做英雄有不爱美女的吗?诗词不要做豪情做真理就悖逆人性。
晏殊的文字是最平和最纯熟的。诗词诗句如线如墨,诗面人物清新如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转台换景淡写,物事人事轻描,疏线明晰,自然宜之。
追溯到晚唐的李商隐,《无题诗》是最有特色的。其实里面最多的还是“儿女情长”。《夜雨寄北》最有代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期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行事心事,编织在巴山夜雨里,情话都是图画。
传释,文人简六七就一句话:文人要把文,诗人要把诗——做得明白晓畅,而且就是表达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