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4-1-22 01:26 编辑
齐白石的故事可以拿来励志,但大可不必过度吹捧。有人说了,齐先生的画作一定艺术水平很高,不然的话,怎么会卖得价格那么高?这话不无道理,但是,你如果完全用金钱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也是有失偏颇的。
想起一则对话,甲说:“流行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不然的话它不会那么流行。”乙反问:“流行性感冒肆虐起来势不可挡,难道那是最好的病吗?”
齐白石出身于湖南湘潭的一个贫苦家庭,幼年也没有读多少书。迫于生计,十来岁时就跟着师傅开始学着做木匠活,也时常为古建筑上作油漆、彩绘。后来他迷恋上了绘画,于是,弃凿学画,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了。
1919年,齐白石定居北京(北漂)以卖字画为生。齐先生初到北京创业十分艰难,他那种粗枝大叶、乡土气息极浓的画作,在审美程度较高的大都市里,是基本没有市场。据孙其峰先生讲,当时在“荣宝斋”买一幅名人字画,都给白搭一张齐白石的画。后来齐白石得到当时的著名画家陈师曾先生指点,改变了画风,事业略有起色。
1922年,陈师曾携带当时绘画名家吴昌硕等人的作品去日本展览售卖,同时也捎带了齐白石的几幅画。结果出人意料:吴昌硕等大家的画作几乎无人问津,齐白石的画反而高价售卖一空。从此,齐白石跻身于国画大家行列。
清末以来,有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就是中国本土的一些艺术,比如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必须得到东洋、或西洋人的赞美,才能声名鹊起。试问,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本乡本土的艺术,他的根就在中国,为什么须得到外国人的认可呢?洋人是真懂中国艺术呢,还是别有用心呢?
记起一则小故事:某年,著名画家张书旗在美国办画展,并当场挥毫作画。一位美国青年目睹擅长花鸟画的张先生,寥寥数笔就完成了一幅灵动精美画作很感神奇。惊叹之余,他问张先生说:
“先生,我可以学习中国画吗?”张书旗:“可以。”
美国青年:“那么,请问我多长时间可以达到你现在的水平呢?”
张书旗:“五千年!”美国青年:“啊!?”
张先生看着美国青年一脸惊诧疑惑的表情,向他解释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积淀了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细胞;你一个外国人从未接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难道不需要从头学起吗?”
按理说中国人最懂中国艺术,也最有权利评判中国艺术品的优劣。把品评中国艺术的话语权交给某些外国人,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清末以来积贫积弱的国人,失去了民族自信心所致。
从画界的齐白石,到书坛的林某某、魏某某等等许多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都被日本人捧上了天,甚至于要匍匐跪拜,但这些作品也无一例外地丑出了天际。在这方面,我感觉小日本有把中国书画艺术引入歧途的嫌疑。
齐先生从一个木匠,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加之贵人的提携,又搭上了“伟光正”的同乡之船,最终成长为了一代绘画大师;而且其作品在国际上交易,动辄上亿元,无论如何也是很值得尊敬的。但他那粗头乱服的绘画、书法作品,“如厨夫抹灶”的笔法,也使得很多学富五车、真正立足传统的艺术家们颇有微词。
如果你怼我说:“大家都说好,你却说不咋滴,你肯定不懂艺术。”
呵呵,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我就奉劝你应该重温一下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好了。
我发几张近现代画家(包括齐先生)的画作,以供朋友们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