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先后工作和生活了数年了哈尔滨、沈阳、石家庄,中国众多省会中,我去得最多、最为熟悉的,当数安徽省会合肥。原因只有一个:我有不少家人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 很多年前,我亲三叔从北京军区空军转业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中国科大流落合肥,三叔一家也从北京人变成了安徽人;后来,我大哥投奔三叔到了合肥,在此扎根并娶妻生子;再后来,小妹跟随大哥的脚步,在合肥近郊肥西安家落户;在我大哥之前,继父的亲妹妹、我小姑也从重庆开县嫁到肥西,多年后还把她的一个亲侄女介绍给了小姑父的侄儿。如此这般,合肥便成了众多至亲家人的另一聚居地,谁家遇有红白喜事,我们一大家子便向合肥聚集,来了次数多了,对这座城市也就熟悉起来。 提及某座城市,人们总会习惯性地提起它的别称,比如泉城济南、冰城哈尔滨、春城昆明、羊城广州等等。当下的合肥自然也不例外,“大湖名城”、“创新之都”、“三国故地”和“包公故里”等4张名片,近些年来就叫得格外响亮。 前两张名片,说的是合肥的现在,无论是“八百里巢湖”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还是以中国科大为翘楚的高精尖创新能力,无不张扬着合肥人的骄傲与自豪;后两张名片,说的就是合肥的过去,以三国文化为代表的丰厚人文底蕴,以包青天包拯为代表的众多历史名人,天然赋予了合肥人极强的文化自信和发展定力。 第一次到合肥,应该是2009年1月下旬,那时感觉合肥城市建设一般,规模不大,特色也不鲜明。打那以后,差不多每年都要前往合肥,眼瞅着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眼看着郊区变城区,其发展速度之快,用“日新月异”一词来形容,实在再贴切不过了。 到合肥的次数多了,自然会四处走走转转,参观过包拯故居,去过李鸿章老家,也曾两度前往古逍遥津,现地探寻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张辽大战东吴军队的蛛丝马迹。 三国鼎立时期,合肥正好处于曹魏和孙吴的交界地带,曹孙两家分别在此屯兵,明争暗斗了几十年。最终由魏国猛将张辽打破僵局,率7000精锐挫败前来攻城掠地的东吴10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来重视书院建设,比较有名的包括庐阳书院、包公书院、景贤书院、秋浦书院、正学书院,当然也包括晚清时期淮军名将们共同出资捐地兴建的“肥西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仅清代就考中进士48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龚鼎孳和晚清重臣李鸿章为其中的佼佼者。 说起李鸿章这个历史名人,合肥人的感情比较复杂。说自豪吧,这位老兄在历史形象并不那么光彩,毕竟代表清***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不把李中堂当回事吧,又无法抹去其在晚清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事实上,身为那个时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的李鸿章也没那么不堪,只是弱国无外交、臣民无尊严,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终究挽救不了满清走向衰亡的历史宿命。 好在合肥名人并不只有李鸿章,与他同称“合肥四大名人”的周瑜、包拯、杨行密,每一个都名声震天,尤其是周瑜和包拯,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和在民间的影响力并不输给李鸿章。 如果放眼安徽全省,有影响力的历史名人就更多了,古有庄子、管仲、曹操、华佗、朱元璋,今有胡适、陈独秀、邓稼先、杨振宁,一个个才冠天下,不仅深刻影响了所在时代,还深刻影响着当下中国。 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安徽,建议去一趟安徽名人馆。这里汇聚了八百多位安徽名人及其文化风采,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布展形式最多彩、集聚名人最多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
2021年11月16日晚草于天津河东,11月19日晨修改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