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山酒绿 于 2024-12-8 19:18 编辑
从图书馆借到两本《中国话剧百年典藏》,这套书是一个系列,剧本卷共有十本,另有理论卷五本。忽然让我来了兴趣,近期打算好好研读一番。
中国话剧的发生,当然跟西洋文明传播到东亚有关,说起来中国京剧最早源起是在乾隆时期,大概是在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进京给乾隆八十寿辰祝寿,得到高层欣赏,迅速传播开来。按照百度说法,成长期是在1900年前后,最强盛时期是在民国初年,一时名家辈出,风头无两。剧目最多高达一千多种,常见的剧目就有三四百种,可见盛况空前,然而,就在京剧鼎盛时期,话剧这种新艺术开始潜滋暗长。算起来还是肇始于西洋文化,话间接有日本戏剧的影响,因为先传到日本,日本充当一次二传手,再传到中国,最初叫新剧。新剧作为初生儿,不可避免受到京剧影响,最初风格也是从京剧中慢慢脱胎而来,比如一开始虽抛弃传统唱段,但还保留京剧锣鼓和皮黄的手法,后来才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算起来京剧风光也就是一百年,在晚清时期,就经历过戏剧改良,但据说以失败告终。于是新剧由此崛起。新剧或者说话剧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以为,京剧虽然吸收昆曲、秦腔等优点,自成风格,但是毕竟始于富有的徽商,受商人眼界所限,其内容无非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晚清时期,国力衰微,西学东渐,这些很传统的文艺必然收到新文化的的冲击。话剧内容都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比如反对包办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宣扬独立自主、人格尊严,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这些都是传统戏剧所不具备的,所以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新生事物,很快得到传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晚清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一方面暴力排满,提倡革命,一方面搞新文化运动,除旧布新,晚清统治权力捉襟见肘,新势力逐鹿中原,都无暇在文化上加以控制管辖,故而戏剧创作方面完全自由,毫无约束,剧作家自由表达思想,所以乱世中虽然战乱频仍,但文化上倒也百花齐放,各类艺术争奇斗艳。
说到话剧这些先驱,他们可不一般,都是留过洋,坐过榻榻米、吃过洋面包的人,他们见过世面,领略过异国文艺的风采,所以才倾注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话剧的创作中。我们来看看,比如任天知,1905年去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1910年回来就在上海创立第一个话剧团—进化团。陆镜若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拜日本演员为师。陈大悲曾去日本学习新剧,蒲伯英是官送日本留学的学生,丁西林在英国留学期间深受英法戏剧的熏陶,洪深1916年是清华大学毕业公费去美国留学,后来对戏剧产生浓厚兴趣。熊佛西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回国后就在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担任系主任。欧阳予倩13岁就东渡日本求学,先后在早稻田等几所大学学习,回国后就称为春柳社骨干。田汉18岁赴日本留学,后来就加入南国社,三十年代称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负责人……这些人,正因为他们有着各自的留学经历,放眼东洋和西洋,所以归来致力于戏剧改良和创作,成为新剧创作和传播的生力军,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2024.12.8
|